1
人民币对内贬值这个话题,我发现最近很得人心。
物价飞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增加、人民币购买力一路下跌,这些似乎就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客观事实。
前些天跟几个朋友去外面吃饭的时候,听隔壁桌一位“经济圈云玩家”大谈了人民币超发的各种恶果,“4万亿大增发导致购买力下降”、“中国疯狂印钞导致居民财富缩水”什么的。
后来还引用了一个“几十年前你在银行里存一万块钱,到现在还能值多少?几十年前万把块钱买一套房,到现在能值多少钱”的梗来说明中国近代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说实话我是在一旁听的头大如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论调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共鸣,甚至连跟我一起来的几个哥们儿里,也有人认为他说的确实有道理,这令我深以为耻。
不是觉得跟他们在一起丢人啊!
是感觉老庄对身边哥们儿们的经济知识普及工作效果惨淡,深感自责……
“80年代,如果你在北京一买套四合院大概一万多块钱,放到现在就价值几千万,而如果你把钱存进银行里,四十年后的今天就只能拿到6万块钱”。
这个“对比案例”可以说,是中国货币经济圈里被玩的最黑的一个梗了。
这个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甚至有几个不要脸的还拿到大学讲堂上去忽悠学生的梗,本身是出自一个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广告话术。
它本身的意图是,通过片面的对比资产增值比例和存款利率,从而在购房者之间制造财富贬值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好达到让大家多去买房的目的。
可是后来玩着玩着,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一个“经济学概念”,甚至被一群别有用心的“公知型经济学家”拿来恶意引用,用来扭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果。
反正千言万语就是为了让你接受“中国经济发展有多差”、“通货膨胀有多恶劣”、“货币贬值有多厉害”、“老百姓是改革开放最大受害者”这一类“反智”概念。
不幸的是,很多切身感觉到“钱不经花”的人,出于对财富焦虑的恐惧和懊恼,也很容易被这类言论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