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东南沿海由于有海外强大的订单,加上阿里、腾讯、头条等互联网新经济生态,经济扩张势头猛烈。
而其他地方,经济异常乏力。
所以,去年刚复工复产之后,市场就一直对“报复性消费”抱有很大期望,但是,最后期望变凉凉。
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
从去年清明节,到五一劳动节,再到去年十一,今年春节….
全国的旅游收入都很差,知道今年五一,全国旅游收入才勉勉强强追平2019年数据。
但是,大家别忘了重要的一点:疫情前,居民旅游有很多国际游,而今年这些国际游全部被留在国内,全国旅游收入才勉强追上2019年数据。
并且,酒店餐饮虽然涨价不少,但是,总收入却没什么变化。
所以,看懂了么?
我们的中高消费人群体量在减少。
这才是需要警惕的!
一边物价越来越高,一边却是国内居民消费的持续性减少。
没有居民收入增长的通胀,才是真正的滞涨。
5
我们捋一捋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形势。
从2007年之后, 中国GDP的同比增速就持续下行,即便没有疫情,也就在6%附近。
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在2021年3月发表了一篇论文,里面写到:中国十四五期间的潜在GDP增速可能只有5.1%-5.7%。
增量蛋糕越来越小,吃的人可一点没少。
国内越来越大的互联巨头,海外垂涎已久的各路豺狼,还有深海的诸多巨兽……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冠疫情直接让老百姓对收入增长的预期越来越低,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
从企业角度来看,大型企业,特别是国央企,凭借着企业规模、企业关系、银行关系,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比中小民营企业小的多的多的多。
更何况,上游绝大部分就是国央企。
而处于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承担上游企业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施加下来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