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在河南汛情灾害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1
城市的竞争,正在往更综合、更广度的方向深入。
最新的争夺焦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7月19日,5个城市率先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
巧合的是,这四个直辖市加一个省会城市的组合,也是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围者。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什么来头?
很简单的字面意思拆解:
“国际”,即吸引更多国际商品、品牌落地,吸引更多更多国外游客自发前来购物,比如巴黎、纽约这样的城市。
“消费”,即城市的消费潜力要大,有足够的人口、足够开放的市场才能承载更多可能性,全力驱动内循环。
“中心”,即有辐射周边消费市场的城市,小城市、县城自然够不上标准,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省会城市,才是首选。
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实际有动作是在2019年,商务部出台《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选拔条件清晰,发展目标明确,一时间引发众多城市申报。
比如广州,出台《广州市加快推进消费国际化特色化若干措施》,围绕广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工作,从5个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措施;
比如武汉,印发《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
比如成都,印发《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比如南京、杭州,分别出台《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
而最狠的江苏,更是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支持城市数量来提高“中签率”。
甚至,连广西也都提出了“加快建设南宁、桂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