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长远规划,成百上千个工程规划,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债务来支撑。
就像做小本生意一样,借了多少钱,能挣多少钱,这笔账要算好。
在宏观经济中,如果这笔账算不好,就会爆发金融风险或者债务危机。
一旦发生危机,要么就像美国一样,财政部伙同央行大放水;要么就是企业大量破产倒逼重组;要么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借后天的钱还明天的债。
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巨大的后遗症和弊病。
那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从2035远景目标和其中的翻番目标来看,中国每年的GDP增速都需要保持在4.7%。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人才、资本、科技创新和强大的消费市场。
开篇也说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数量众多的工程师红利劳动力,有改革与开放的制度红利。如果4亿中产阶层能够真正崛起,构成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目标是必然会实现的。
4
更具体的转折路径是什么?
就是国企改革和发展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国家的支持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有企业。
但与民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相比。国有企业占用全社会信贷66%以上的资金。
如果国企不改革,不能坚持市场准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要发展“专精新特”,也就是中国的“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这个词,如果大家过去一直关注新闻和做制造业板块投资,应该都不陌生。
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公布了第一批专精特新的公司名单。去年11月份是第二批,今年7月下旬发了第三批。
我建议大家多关注第三批公司名单,因为第三批的战略意义,已经上升到了中央层面。
今年7月下旬第三批名单是伴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一块的。
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放在一个非常明确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