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下网商》 作者:王安忆
洪毅没想到,一道算法竟让他这个烧了8年垃圾的老师傅改变了工作方式。
3个月之前,洪毅每4个小时就要操作30次垃圾进料,才能让垃圾焚烧过程中的蒸汽压强保持稳定。
而在阿里云工程师带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瀚蓝的老师傅经验结合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系统可以根据此前垃圾的燃烧情况,预判90秒内的蒸汽变化曲线,进而推荐最佳进料操作。
工人只需要在收到提醒后,输入系统即可安全、高效进行焚烧过程,这让整个操作时长缩短不少。这个改变正在向在其他垃圾焚烧厂进行推广。
7月23日,阿里云与瀚蓝环境宣布,首个管理垃圾焚烧炉的AI投入使用。相比单纯人工操作,AI辅助人的方式让锅炉燃烧稳定性提升了23%。
培养老师傅至少要五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瀚蓝绿电固废处理厂内,一个5米宽3米高的机械抓斗,从经过5天发酵的垃圾堆里一把抓起重达8吨的垃圾,将其投入焚烧锅炉进料口,然后,推料杆会将这些垃圾一点一点送入炉温高达1000℃的焚烧锅炉。
整个厂区共有六台这样的焚烧锅炉,每天“消化”近3000吨垃圾,可发电150万度,足以满足南海区16万户40万人的生活用电需求。
控制焚烧锅炉的火候,是一件超高难度的工作。
实时变动的参数多达1400余个,任何一个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垃圾焚烧的效果和发电量。瀚蓝规定,数据中控室里至少要有三位技工守在电脑屏前监测数据,五班三倒,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
今年31岁的洪毅,是一名运行值长,从学徒到现在负责整个厂区运行的老师傅,他花了八年才摸透垃圾焚烧炉的脾气。
锅炉燃烧要保持稳定,与炉内压力、温度、氧量,风机的风压、风量等大量参数息息相关,而引发参数变化的原因,则是诸如垃圾堆没有点着,推送垃圾的速度慢了,垃圾没烘干此类的具体问题,通常,现在的洪毅只需瞄一眼火孔,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儿。
锅炉的送风管道,弯曲部分很容易堵塞,洪毅巡检时就拿个锤子,在风道拐弯处轻敲两下,声音清脆,则说明没堵死,若要进一步确认是否部分堵塞,则不能单凭听觉判断,他要一点点打开管道口的阀门,查看送风量,也可以看风压,风压升高,就说明给料受阻,拐角处存在部分堵塞的可能。
这些判断、处理问题的诀窍,都是老师傅们长年累月积存的经验,而学徒们要出师,就离不开老师傅的“传帮带”,洪毅记得很清楚,自己花了一年时间,才初步掌握从锅炉构造原理到一整套锅炉、汽机、电气循环系统的知识,从而有了独立操作的资格。
在瀚蓝,工龄五年以上,才有资格称作老师傅,人才培养周期如此漫长,在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面前,厂方迫切希望,“年轻员工也能烧出老师傅的感觉”。
老师傅经验难以量化
然而,老师傅的经验,却很难标准量化,在处理焚烧垃圾的各类问题时,他们有着自己的习惯和偏好。
比如,当焚烧炉内垃圾燃烧不充分时,不同的老师傅会有不同的操作。
刘值长会选择提高一次风温,将风温从正常的120℃提高到150-160℃。而张值长则会先跑去看料,通过手动炉排,让炉内的垃圾翻滚起来,这就让深层垃圾能够更快接触氧气,使垃圾层整体能够更充分燃烧。
而当焚烧炉内垃圾燃烧过旺时,就需要及时推垃圾进炉。
给料器总长1.3米,每推一次前进300-400毫米的距离,这个垃圾量称作一斗。
此时,刘值长会降一次风温,再推一斗垃圾进去,让其持续燃烧。洪毅则比较保守,只选择进半斗,稍微补充,再观察参数变化,根据观察结果来决定进料量。
焚烧炉内垃圾燃烧是否充分,其中一个原因是垃圾的燃烧值不同。有时,一斗垃圾多为易燃的纸皮或塑料,炉火就会特别旺,锅炉的蒸汽量负荷一下就上来了;有时,一斗垃圾里掺杂了较大块头的木板或其他杂物,就很难燃烧,蒸汽量负荷就“噌噌”往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