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生态]专注报道腾讯和腾讯系公司。公众账号ID:qieshengtai,欢迎关注。
题图是2011年,微信刚上线时的用户评论。
那时,腾讯刚打完3Q大战不久,而如今腾讯正在产业舆论层面,遭遇自3Q大战以来最广泛的集体质疑。
不管移动支付领域的排他性竞争、屏蔽抖音在微信的流量循环渠道,或者3000万投资新媒体“差评”这样马化腾口中的“小case”,甚至腾讯有没梦想。媒体和自媒体老师,都会跳出来打个差评。
意外的是,过去被骂了十多年的腾讯和老板们,这一年来表现出对舆论的空前重视,像淘宝商家一样对各路“差评”都想处理个干净。这自然反过来让外界更乐于在腾讯每个动作细节上寻找瑕疵并放大传播。
竞争对手的公关投入、各路媒体和自媒体不管有没道理的文字,放在一起,都使得腾讯在舆论层面正面临着一场“差评”保卫战
腾讯很难避免被打“差评”
此前那篇《腾讯没有梦想》广泛传播时,[企鹅生态]之前就说过,舆论传播在刻意推波助澜下,“腾讯没有梦想”很容易变成“腾讯没有道德”。
同样的,对差评的投资案,很容易变成腾讯平台鼓励洗稿抄袭、鼓励侵犯知识产权,进而变成对腾讯的差评。
媒体的传播诉求和今天媒体从业者的水平决定了,其很难区分清楚投资差评是腾讯单季度数百亿投资当中的一个小小case,也不是腾讯公司投资部的行为;腾讯投资某一项目,也并不等于微信产品在原创方面不作为。
事实上,腾讯其实是这几年来中国数字内容正版化最大的推动者。但腾讯没能将音乐、阅读、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产品的行为统一起来,将自己描绘成为数字内容正版化的推手。反而是因为投资差评的事件,腾讯再度在保护原创方面再度被质疑。
但腾讯公司只要继续运作,几乎很难避免被各路神仙打差评,因为腾讯系已经遍布整个中国互联网,腾讯毫无疑问地处在中国科技互联网产业、甚至整个中国商业的中心焦点,躲都躲不开。
不仅腾讯的投资行为会被反复仔细检视,腾讯员工的行为也会被放到到公司层面。比如今年2月份的腾讯某总监也在大众点评上发动同事给人差评,结果被对方揪出引发行业热议,如果事件主角不是腾讯中层,是不会有这么强的传播效应的。
在公益、社会责任等方面,腾讯是有着匹配甚至超过其商业地位的作为的。但在舆论传播层面,腾讯显然做的还不够好。
Pony Ma的朋友圈战场
近半年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腾讯CEO马化腾的朋友圈成为腾讯“舆论保卫战”的第一战场。
包括此前的腾讯因外部创业公司质疑下线自有产品“立知”、回应抖音被微信切断分享路径,再到这次的回应差评的事件,再算上此前关于“有没有梦想”的虚假PS图片事件,腾讯CEO马化腾的微信朋友圈都是第一战场。
媒体引述马化腾在朋友圈的回复作为主要新闻内容,固然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也代表了腾讯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但这也意味着,腾讯缺乏对自己公司CEO言行的保护,反过来即便是公司CEO,其言行也并不能够完全代表腾讯吧。
对比同样级别的阿里巴巴,或者市值同样几百亿美金的百度京东,腾讯是很罕见地近半年来公司CEO每次都亲自冲到第一线打公关战的公司。
腾讯应该无惧差评
从投资角度看,差评是个好案子。
根据公开数据,差评有600万订阅和全网总计5.8亿次阅读,其自营电商月流水400万。另外,差评自称其众测参与人数全网第一。如果数据为真和可持续,在内容运营和商业转化两端,差评都无疑是个比抨击他的媒体老师们优秀多的团队。腾讯的3000万投资款应该会有个不错收益。
但问题是,差评的起家方式是存在原罪的,其洗稿和抄袭行为无法得到任何内容从业者的认可。腾讯对差评的投资,等于今天最主要的互联网渠道对其认可,这自然引起所有内容从业者的反弹。
差评这个事,其实是典型的里子和面子不能全要。在饱和竞争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凡是能杀出来的创业公司,其作为几乎很少见有完全正当的。
腾讯投资金额百倍于差评的拼多多,其媒体质疑声音和消费者恶评也百倍于差评,拼多多违背微信平台规则的地方,加起来比谁都多,但腾讯不还是投资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