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白跟我说,她休息了一天去外面玩了一圈回来,收到一个同事的微信,对方的一句话让小白陷入了深远的沉思:“emm,我有点伤心,你的朋友圈屏蔽了我。”
小白当然知道这话并非真正的生闷气了,她知道对方的性格,只是带着尴尬的掩饰,直白又不伤对方的提示了一下。
小白想了想,应该是当时加了之后,一时没时间,或者一时没想好分去什么组,最后就把这事忘到了脑后。
微信中躺着许多标签的人,大概分为两拨。一拨是当时加了微信就分了组的,另一拨,是先添加,过后根据相处,来分组的。无论何种方式,最后的指向都是一个习惯思维: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判断两人之间的认知程度。
曾有人的标签中就有十多个,而有些人,仅有简单的几个。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从微信分组中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家人、同事、亲戚、同行、陌生人等分组是最普遍的。很多情况下添加了对方之后也能很快的判断一个人的关系归属。
曾经有人跟我说,她有个习惯就是添加之后立马进行分组,然而一般添加对方都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如此这般选择分组,被对方看到后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想法。
咱们刚认识,你就把我分成三六九等呵。
当然,一些人于是就过段时间,等熟知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后,再进行分组。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时间过着过着就忘了分组,然而还是有执着的人,将自己与他人划分着清晰的社会关系。
有多少人,对曾经的人进行重新分组。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朋友小沐有个单独的分组,是专门用来放告吹的对象的。当初相识,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也想让对方了解自己,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透明的,甚至专门为对方分了一个组。
然而时光恢恢,当时的美好变为曾经的烟灰,回忆的碎片最终汇集到一个分组的归宿——再也不会被看到自己动态的分组。
永远对你不可见。
小白说,她现在也是很少发动态,偶尔的动态,都是仅对一两个组可见,而这些组里人数的总和,也不过二十多人。
——很多人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了。
直到最后把自己小时最好的朋友分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选择对其可见的组中,我想,她们的最好情谊关系也到此终结了吧。
曾经的不离不弃,风雨无阻,最后还是随着时间,两人的交往越来越稀疏之后,归为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