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年轻人提及“棒棒”二字,相信不少朋友们第一反应或许是“棒棒糖”……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棒棒这样的描述或许闻所未闻。但是在重庆市自力巷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会角落,“棒棒”二字可丝毫不甜蜜,甚至,还带有些许苦涩。
“棒棒”指的是一种工具,又或者是一种职业,再或者,他是成千上万从事着这种职业群体的代称。类似扁担一般的挑担工具,短短的并不粗壮,却撑起了他们的一生。
没有人在意过他们的人生如何度过,或许也没有人关心过,倘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棒棒”这一职业不再有市场的时候,他们又将通过何种手段谋生。

可他们的人生,同样值得被看见。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带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
粗粝的镜头,是他们真实的人生
《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比起高昂的经费投入和华丽的大制作,似乎更注重真实与共鸣。影片内的“演员”并不是专业培养,而是真正在度过着“棒棒”生活的人们。

重庆市自力巷的底层“棒棒”,靠着一根类似于扁担一样的棒子从事挑担工作谋生。这样的工作方式,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来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与我们的人生脱节已久的故事,看起来却那么真实而感人。
老实却坚韧的老黄,是导演何苦的师傅。他的一生都依靠“棒棒”为生。一份看似简单而乏味的工作,他却做了几十年。

不仅依靠棒棒养活了自己,还独立抚养了自己的女儿。
他的出身,由于父亲在特殊年代被划分为了地主成分,使得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生长,处处遭遇排挤和打压。
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反而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讲述了老黄悲惨而可怕的童年。看过之后,或许更易感叹那个年代的疯狂与曲折。

在那样的年代,他娶不到老婆,只能去到一个寡妇家中与之结合生下女儿。
这段类似婚姻的关系甚至没有手续保障,在他为了养活女儿而出门打工的时候,另一位男人却在这个家庭合法入住。
老黄没办法,只得带着女儿离开,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的过程中,他做了20多年“棒棒”。

比起老黄,老甘的人生似乎更加自由和洒脱,他一生无儿无女也没有娶亲,他是剧中“求变”的代表。
老甘最为强大的一句发言,就是一次他在生活得十分穷苦的时候,他却自信满满地说:我只剩下百十来块钱了,但是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
倘若有谁最为直观地展示了“身处黑暗,依然相信光明”,我想,这非老甘莫属。而比起他的金句发言,老甘在剧中的“名场面”还多得很。

拿“热得快”电热水棒煮肉吃、看不完的白娘子和刘三姐、还有算命先生说的60岁以后会发际……老甘坚守着内心对于幸福的追求和信仰,将那些“吃”了几百遍的精神食粮一遍遍细细品味。
还有勤快能干的老杭、饭量极大的河南和他的铁哥们湖北、自力巷善良的房东大石……世界从未记得过他们,但他们却从未停止过为生活而艰难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