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点评大赏#
文/王民官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遇到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求于人。
怎么处理这种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能自己做到的,就尽量不去求人,以免背负起沉重的人情债。同时,也要学会拒绝,当自己受能力、水平、财力的限制时,就应当果断拒绝,不要那么“大方”,也少了许多的麻烦和心理负担。
做人不要太“大方”。在生活中,无论和谁相处,哪怕关系再好,在有些事情上千万不能太“大方”,否则,将给自已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了,求你协调办事的人也多了,经常会有这种感慨:周围依靠自己的人变多了,感觉自己的责任和面子变重了,烦恼也随之而来。有时,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来一个电话,求你办一件事情,其结果是你要打出去十几个电话,动用十几个关系,若是办成还好,若是办不成,也是要占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得不偿失。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对别人尽管有求必应,结果还是落得个出力不讨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最后却让自己疲惫不堪,悔不当初。就连说出自己的幸福感,也会为自己惹上麻烦。
有句话说得好:“面子再重要,也比不上日子。面子再好看,也比不上内心的自在舒坦。”想想一个人最舒服的活法,就是收起你的大方,低调、低调、再低调。
不要显摆自己的收入。记得退休刚回老家的时候,总是会有些人时不时地打探自己的工资收入,如实相告后,招来的不仅仅是羡慕,更多的是嫉妒恨。实际上,倘若是比别人的工资低,他便会有一种超越你的感觉,在外混了这么多年,也不过如此,还有点儿瞧不起你的心态。如果高于他人,就认为你是不劳而获,也会愤愤不平。经历了这么多的人和事后,以后遇到有人再问时,便以本人不管钱财,不知道为由搪塞过去,也省却了许多的麻烦。因为人的收入水平真代表不了什么,多与少与他人无关,但对待别人的收入而产生的心理变态,却是大相径庭,让人防不胜防,无言以对。
不要轻易借出钱财。《增广贤文》讲:“人亲财不亲,财利要分清。”在这个社会,钱对每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即使是再好的关系,也会因为钱而出现裂痕。
有位朋友,好不容易积攒了点钱,结果被同学借去做生意,因生意亏本,他的钱也砸了进去,一年半载恐怕是拿不回来了。一开始还接听他的电话,后来连电话都不接,玩起了失踪,让他很是苦恼。当一个人的善意被不知感恩地过度消耗,就失去了待人真诚的意义。当初他大方地借出,现在他有事了,想要收回,却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要也不是,起诉也不是,这种冷漠和不理不睬、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着实让他感到心寒。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有结果的付出叫付出,没有结果的付出叫代价。在很多时候,你越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就越好意思麻烦你。你越是大方地毫无保留,别人就越是理所当然地得寸进尺。说白了,真有点儿仗势欺人的感觉。朋友也为当初的热心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悔莫及。
俗话说,“帮困不帮懒,救急不救穷。”钱不是不能借,但是要分清怎么借,借给什么人,有没有偿还的能力。不要为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善良,是要给值得的人,给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