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V,你的粉丝量多大,完全能决定平台以及人们对你的态度。
很多人(包括大V)骨子里是没有“众生平等”的概念的。
对粉丝量大的V,他们觉得是“硬骨头”,自己跟他们吵个架就是“挑硬的啃”。
对粉丝量小的人,他们觉得人家是“软骨头”,自己可以肆意公开diss。
这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根深蒂固的阶级感。
我知道它一直存在,但禁 言期间感受得特别强烈——是的,“知道”和“深切感受到”之间也存在差距。
这个世界从来都有很势利的一面,人们尊重的从来都是强者(财富、权力、话语权甚至体力等方面的强),而不单纯是有理的人、有人格的人。
也正是这种集体“慕强”的风气,催生了很多膨胀的、目无反击、目中无人的人。
我有时候看到那些熊熊燃烧的烈火,也会在思考:在风的作用下,它燃烧得那么剧烈,看起来那么嚣张,但其实,它自己也离覆灭不远了。
怎么讲呢?越是在“拥有多”的时候,我觉得人应该要越发谨慎、低调和小心。
不必卯着劲儿去做那个最拔尖的人,“刚刚好”就OK。
篝火大,但只能烧几个小时。柴火小,但可以给你烧一辈子的饭。
节约我们的柴,节约我们的福报。
3
看到一句话说,人生需要四种人,名师指路,贵人相助,亲人支持,小人刺激。
我觉得,我还真是属于那种需要“小人刺激”的人。
六岁以前,我在外婆家生活,外婆家在山村里条件相对比较好,我是小伙伴们唯一一个不需要干农活的,就这样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六年的童年时光。
让我学点知识和技能?哎呀,不感兴趣。
上了小学后,因为家里穷、因为我说的是一口山里话,我常被同学霸凌,父母也经常被村里的宗族势力欺辱(我们家是独姓人家),我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熊熊的怒火。
就是靠着这种怒气,我逼自己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
上大学后,我觉得自己“稳了”,已经跳出了农门,奋斗可以告一段落了,然后,我真的开始松懈。
我时不时翘课去听文学讲座,大量时间花去阅读,期末考试就赶紧突击,几次踩着及格线过.....
从来没有挂过科但成绩也不优秀,除了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他奖都没拿过,甚至都没考过四级。
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接受社会的毒打,这中间遭遇无数小人。
我意识到自己不奋起不行了,开始在职场发力,学粤语,学技能,寻找各种跳槽机会。
反正,这段时间还算是比较自律的。
一直奋斗到把国家助学贷款还完,我又有点松懈了,沉迷于恋爱无法自拔。
失恋后,奋斗的心又被激活了。我学车,提升学历,在职场发力,买房,广交友......总体来说,是活得比较上进的。
遇到前夫,松懈了一小阵,那时候我们的感情比蜜甜,我甚至堕落到想当个家庭主妇。
结婚三个月后,磨合得很痛苦,我开始觉察出也许我们不大合适,但我同时发现自己怀孕了。
然后,我的奋斗欲又来了,我觉得我还是得把工作给干好,并且投资了一套房产,获利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