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可能也很痛也很苦,但是时间不会很长,可他们这是十几年的苦与痛!这是怎样的意志啊?我的文字可能描述不了这样的过程,我想,一个人感冒发烧,心情可能就会变糟,何况是长年累月与病痛结伴呢。父母亲顽强的活着,子女们也是顽强的努力着,一趟趟半夜去医院,一次次熬夜陪伴,一行行热泪滚滚而下,还有那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周围的村子里,我们这样的家庭真是屈指可数,全家都在顽强的抗争着,顽强的努力着。
父母年轻的时候很拼,后来生活好了,只要还是能够动弹,就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种各种各种的粮食、蔬菜,准备给子女带过去,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想去抓几条鱼……
他们这辈子几乎一天都没停歇过,年轻的时候要负重前行,老了却病了,想起这些,我们就很心酸。
良善
父母一直很节俭,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没有吃好的,哪怕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我们买给他们的东西也是舍不得吃。父亲身体比较虚弱,经常干最累的活,母亲总是心疼他,但是家里也没有啥好吃的,最多是熬点桂圆汤或者温点黄酒让父亲吃,而母亲干活也很辛苦,她总觉得自己身体好,一辈子什么“补品”也没吃过。
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是父母对亲戚、邻居却很好,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有时候甚至是不认识的人来我们家,父母也是很热心的帮助他们。以前我常常不理解,觉得吃亏了,父亲却说吃亏是福,这是积阴德。正是这样,在父母生病后,很多人还是经常来看望。这也是父母留给我们的财富,要做好人,要与人为善。
希冀
我时常在想,父母亲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在困难中挣扎向前的?记得高三那年,我的心理负担很重,总是担心高考考不好,如果考了三本怎么办?因为三本的学费一年要1.5-2万,而二本的费用是三本的零头。有一次,和母亲聊天的时候我说出了担忧,母亲说,考不上就复读一年,总会考上的,考上大学就有希望了,你看他们“双职工”多好啊。我知道父母对我有很大的希冀。
希冀?对,就是希冀让父母亲能坚持负重前行,因为他们在奋斗中看到了希望,造了新房子了,大儿子结婚了,孙辈出生了,二儿子买车了,小儿子工作了,外孙买房了,大孙子考上大学了…….,他们在希冀中收获喜悦,在喜悦里又更加努力,这是一种正反馈,也是一种正能量。所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总是要有希冀的,只有希冀才能让人奋发,才能努力去积小胜为大胜,汇聚起磅礴的力量。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这也难那也难,觉得这也苦那也苦,觉得这也没希望那也没希望,只想躺平,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躺平能躺一时,躺不了一世啊!
爸爸走的那天晚上,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着很多的“帐”,建房子的时候欠下的多笔借款,清晰的写着某年某月借了某人多少钱,又在某年某月还上了,看着一笔笔的欠账还上了,当用笔勾去的时候,应该是如释重负,充满喜悦的时刻吧。建房子是个很大的目标,尤其是建成了村里第一座砖瓦房更是不容易,尽管负债累累,但是目标定下了,就排除万难,咬牙坚持,慢慢的就建好了,慢慢的把债也还了。
在山上,生活不易,读书也不易。由于村子小,人少,没有学校,要去山下面的乡里上小学,上学的路上,要走过很长的一段山路,母亲很忙,没时间送我到学校,只能站在那高高的山岗上,遥望我走下山头,趟过小溪…..当我回头的时候,母亲伫立在山尖上,模糊的身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这是她正在稍稍停留,希冀儿子长大成材吧。山头上的孩子上学真是不容易,小学五年时间,住的地方换了七八个,夜晚空旷冷清的破房子都是呼呼作响,烧一锅饭吃好几天,一桶桶咸菜一年又一年,时常还有“大地方”的孩子欺负人。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希冀是什么,心想每个星期带一袋米一桶咸菜去下面上学是干什么,难道就是吃了拉了就算了么?为了母亲的凝望,也为了每个星期吃下的大米能有所收获,我告诉自己每个星期都要努力学习,努力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