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德英,90后一枚喜欢国学,专注自媒体写作,个人成长的文艺女青年。分享修身感悟、成长干货、自律生活。点击右上方【关注】,精彩持续更新中.....
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一个人处在糟烂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就会被周围的这种环境所同化,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而一个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人,她是不会随波逐流,被环境所影响的。当初,因为我不甘心待在工厂流水线,不甘心就那样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所以开始发奋努力,读书,学习,减肥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才走出了工厂。
离开工厂后,开启了新的旅程——“北漂”。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共有两段“北漂”经历。第一段是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第二段是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
2011年年底辞职离开工厂,回家过完春节之后,才去的北京。当时,父母听说我要去北京的时候,是有些担忧的。想想,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小女孩,独自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闯荡,有谁不会担心呢?
父母想让我在老家(青海)找一份工作,或者继续提升学历,考个工作,在老家稳定下来。我知道,父母是为我好。可当时对于“稳定”这个词, 我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它只不过是“安于现状”的另一种诠释而已。
我当时内心自己的想法,觉得"女孩子,趁年轻应该多出去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一下眼界,而不是做一只'井底之蛙'。多尝试,多经历,总没坏处”。
我就把自己内心的这些想法告诉了母亲,希望得到她的支持。母亲听到后,勉勉强强同意了。后来听说我一个大伯(父亲的结拜哥哥)的女儿,比我大两岁的一个姐姐,也准备去北京找工作,说可以结伴同行,就这样,春节之后,我们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都说北京是一座“追梦的城市”,然而,对于一个既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经验的普通女孩而言,北京是一座极具挑战的城市。“北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去到北京首先要解决的是住的问题,可是北京市里的房子租金很贵,刚到北京,又没有工作,根本负担不起那么高的房租。
最后实在没办法,为了暂时有个落脚的地方,我们先找了份管住的工作,网吧收银员。想边干,边找新的工作机会。
北京的网吧,环境还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嘈杂,人们素质普遍比较高,在那干了一个月,领了八九百的工资后,经我那个姐姐的一个朋友介绍,我们在北京郊区(密云)租了间房子,因为郊区比较便宜。
安顿下来后,就在附近找了份保险的工作。但由于我当时未满二十岁,年龄不够,无法从事保险工作,最后在公司领导的建议下,我做了人事助理。
2012年6月份在北京(当时公司要求我们穿正装,下班后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去网吧继续学习电脑,另外在网上听演讲,当时喜欢听一位畅销书作家“王小平”女士的演讲,还买了她的书,她的故事对我后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每逢周三、周五外出到人才市场去招聘,一个月底薪六百。如果当月能招到人就有提成,招不到就只有那六百元的底薪,没有提成。
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招聘的经验,自己摸索,学习,最后才招到一个。第一个月工资总共加起来才不到八百元。交完房租也就所剩无几了。感觉这么干下去没有什么希望。所以第二个月我们就离开了那家保险公司,重新找了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
是给全国各个水利院,水勘院的单位做相关培训的,那份工作,当时看来办公环境特别好,就感觉找到了理想中的工作一样。很开心,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就在那家公司“栽了一个跟头”。
面试的时候,跟我们说的是“底薪+提成”薪酬结构。可是干了一个多月后,由于我们都没有做出业绩,所以最后一分钱都没拿到。当时心里真的很气愤,觉得好歹也干了一个多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不是说好有底薪的吗?现在怎么又说没有呢?是不是看我们两个女孩,好欺负啊!越想越想生气,于是我们就去找领导理论。那时候真是年少无知啊,还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