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去年七月份吧,目睹着学长学姐们走出那栋高三楼,而我提着自己的书包,混在人流中,百感交集地走进那栋楼。
高三了?高三了。
无形之中,有什么东西暗暗压了下来,压在我的心底,我闷得难受,却又无从说起。
那是个燥热的夏天,林木郁葱,蝉虫疯叫,炽烈的阳光打在身上,灼干你皮肤表面的每一丝水分,是一种干烈烈的痛。
记得在高二的时候和张浩聊过高三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当时我不无抱怨地说现在就这么紧张压抑了,那到了高三只会更加紧张压抑,果然,意料之中。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在那长达四十多天的补课中,在每一次中午放学后,我骑着车,耀眼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让我有些睁不开眼,校园广播恰好放着李健的《贝加尔湖畔》,在哀伤翻涌的琴声中,逆光而来的女孩长发飘舞,笑靥如花。
那是一天中心灵短暂停息的时刻,现在想来仍是那么的美好。可无论有多么怀恋那段岁月,我所能做的只有回头看,而不是回头走。
四十多天的补课,大家叫苦不迭,还好,还好,还有两个星期的暑假可以续命。
我在暑假选择去补数学,还补五天的语文作文。每天12点睡,六点起,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到补课地点,开始一上午的忙碌,直至12点回家,不过后面语文作文补完了,也就十点多回家了。
一回家,先来一瓶冰镇豆奶,再来几把游戏,晚上继续埋首书海。
补课的日子还是有那么美好的,那地方还有很多小孩子,估计是幼儿园托管的,每次都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打打闹闹,被童老师戏称为每天的保留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天早上,我来到那个教室,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震撼的景象。
楼房林立,朝阳布洒下烈烈朝晖,将所有的楼房全部覆盖上庄严肃穆的暗金色,就像是末日的午后,寂静,壮丽,震人心魄。我久久不能言语,那是直面伟大的惊奇与颤栗。
暑假很短,马上就进入新学期了,更压抑的氛围,更紧张的学习,更巨大的压力,这些,好像都和我们班没什么关系。
很多同学还是每天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纪律问题也是我们班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甚至直至高考前几天亦是如此。
但在那些平静的面表下,有着多少潮汐的内心,掀起过多大的风浪,我无从得知,那是段孤独寂寞的日子,我就夹在汹涌的人流中,不平庸,也不特别,我有些无助,我向周边望去,渴望着救赎,可我看不清周边人的脸。
后来,原来的语文老师宋老师怀孕了,新的老师刘老师就来了,他注定会是一个深深影响我一生的老师。初见刘老师,是一个胖胖的,好像也不怎么凶的老师,后面他讲了一些东西,顿时让我大受震撼,无比佩服。我觉得他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理想主义者。
还记得2021年12月31号的那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待在家里,窗外漆黑如幕,只有我眼前的手机屏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我静静地看着时钟的转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当转过零时,窗外的烟花准时炸响,夜空绚烂,隐约传来人群的欢腾声。可是,巨大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就像冷风一样,突然从四面八方袭来,我想到,原来高考,就快来啦,未知的路口,未知的命运,悲伤和焦躁就像沼气一样不断地在我的心口淤积,我仿佛立于山巅,竟不自主地咏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之泪下,竟不能止。
后来的故事我竟没什么记忆了,也许是太单调重复了吧,亦或者是我自己本就不愿回忆,不愿揭开那一层又一层的、已经结痂的伤疤,去窥视那深埋于内心的记忆,不愿让悔恨与幽暗从心底涌出。是啊,有时候连自己都在拼命地、又悄无声息地、装作理所应当地欺骗自己、埋葬自己。
一日日的重复,一日日的压抑,一次次的联考,一次次的开心或是失落,就这样,岁月轮转,一步步走近高考,走近那个隐隐约约的、无处不在的——宿命。
马上,300天、200天、100天、两位数。高考,真的要来了,班上的纪律好了一些,笑容在一些人的脸上也销声匿迹,而在我脸上早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