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段子,“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突然发现年轻是很久以前的事。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半生。所谓中年危机,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孤单,不是贫穷,更不是衰老,而是人到中年,你才发现,你从来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过。这烟火人间,事事值得,事事也遗憾。该用多懂事的理智,去压抑住心中的不甘与难过。”
写得多么动人,可能也有朋友看到过。我看过一遍《活着》,余华真的没有写过这些话-_-|||。但并不妨碍是一段非常现实而通透的文字,仿佛能精准命中人最脆弱的内心一隅,很多困在生活里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
时光真的太不经用,总以为来日方长,恍然发现已无限逼近中年。身为最后一批80后,按社会对“中年人”新的定义,还有200多天就该满35周岁,如今这是一个连找工作都困难的年纪。
前些天,和几个高中同学小聚,过去聚会经常回忆读书时的趣事,有人被黑也有人自黑,每次都是乐此不疲,青葱岁月总是令人无比怀念。现在偶尔会聊些时事热点,也会展望一下未来,我觉得是好事,毕竟还没老到要靠回忆撑下去。成长也好成熟也罢,人总是要抬头看路,不能长期沉溺于过往。
快散场时唯一的女同学问,明年高中入学20周年要不要搞一次全体同学聚会。刚听到有些猝不及防,马上又觉得不足为奇,我们是2003年读的高中,无声无息间原来大家已经相识近20年,如何不让人感叹岁月无情。我认为聚会是不错的提议,还推荐她担任筹备组秘书长。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那一年非典来袭,因为高中提前招生的缘故,我们两个班100个人被关在一个部队农场两个月,属于在一起患难与共的战友。其实我至今都怀疑那次招生考试成绩是不是搞错了,真心觉得题目都好难,数学几乎都不会做。
不管怎么说,有幸和县里非常优秀的一拨人同窗三年,最大好处是很容易遇到几个良师益友,或许潜移默化中能够受益终生。大学毕业后经常交往的也是几个高中同学,苏州人大多愿意回本地工作,不过也有人远赴他乡,甚至远渡重洋。或经商,或从政,或搞学术,或在各行各业打卡上班,总体来说境况都还不错。还有好多人不太清楚,有些读书时就很神秘,据说还有一个失踪了。
高考过后,大家都忙着挑学校、选专业,然后考研或者找工作,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结婚生子。人长大后都在不断面临各种选择,每一个人生节点的决定,意味着未来很长的不同旅程。而未来都是无法预知的,现实和预期或多或少都会有落差,经常有人陷在这种求而不得的失落中长久无法解脱,总以为当初换一种选择会有更好的结果。
但是要明白世事无常,永远不会存在圆满的生活,也就不会有完美的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承受选择的后果。当初抓住了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放弃了本该珍惜的人、想走的路,后来发现有些东西已不再重要,但再也找不回遗失在时光里的美好和理想。那些有关青春的故事和故事里错过的人,都在患得患失中成为了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
也许人要足够幸运或足够勇敢,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否则几乎没有可能逃脱命运的摆布。有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坎坷,其实只是命中注定而已,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改写命运的能力。无论如何选择,都会遭遇坎坷,无论走哪条路,也不免历经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