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这首《东还》,作于何时,主流看法有二:一说作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义山下第东归之际,借学仙寄慨;一说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系晚年倦游之作,浮海之叹耳。
从“十年长梦采华芝”来看,应是晚年之作,虽然赞同此说的学者不多。十年,长梦,这种对世界的疏落感,盖非一时不得志的冲动。不过,我们也不必拘泥,一个人无论早年晚年,抑或任何时候,都可随缘生起类似心情。采华芝就是访道求仙,义山年轻时曾在嵩山学道,故结句曰:“归去嵩阳寻旧师”。
费思量的是一三句。“自有仙才自不知”,即自身具备成仙的资质,却久为仕途所耽误。此处或暗用汉武帝刘彻的典故,据《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曰:‘刘彻好道,然形秽神慢,非仙才也’。”仙才大概是指悟性,或佛家所谓根器,悟性高,根器利,即是有仙才。
如果自有仙才,义山自己会不知道吗?况且他早年还曾学道,弟子有无仙才,道行高的师父一眼就看得出来。此叹实际上是在自哀,即自知有仙才,却放不下俗世功名,乃至半生虚掷,一事无成。
十年如梦,颠沛浮生,一阵秋风似乎将他吹醒。“秋风动地黄云暮”,秋风阵阵,日暮途穷,他蓦然回首,想起心中藏了十年的梦,是归去嵩阳寻旧师的时候了。然而,义山终乏仙缘,嵩阳归路,最终仍是一梦。

北宋 崔白(传)《秋风金凤图》
昨夜秋风来万里
/ /
《蝶恋花》
(宋)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 /
此词亦因秋风起兴。说风也有人格未免虚诞,然而风似乎有感情,至少很能使人动衷。春夏秋冬,风自四方:东风扇扬,南风和畅 ,西风萧飒,北风如狂。天地于物,春生秋实,物盛则衰,秋于四时为阴,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故主肃杀,其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