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只有经过研究才能进入大脑。当我们完成初步阅读任务后,会出现一些薄弱地带。包括:模糊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取出重难点的「关键词」、「关键概念」,进一步研读。
研读 主要有三个方向: 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缺点是需要很多探索,但它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佳方法。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通常意味着你要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纵向拓展:运用得当,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识的背景快得多。
当然,你在研读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因为研究的东西本身难度就增加了。
理解不好的表现如下:
- 你虽然在读书,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
- 笔记记得很清晰,完美,但是你却不明白什么意思。
要明白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需要什么魔法,我的建议是如果理解有困难,不如寻找写得更好,解释更清楚的材料阅读,而高级技术如比喻法或内在化只有在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达到后才能发挥作用。 (注:我认为看不懂理工科类的书不是你的理解有问题,而是书本书写有问题。这种学科的书多数内容实质上就是产品说明书,说明书看不懂只能怪说明书对于细节描写不够形象具体,不能让你根据文字如实的联系到实物。所以,实践才显得重要。个人意见。这个观点我已经认定,不讨论。)
即使你觉得无法理解一段话,也不必太忧虑。我发现,这很少成为主要的问题。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你可以放慢阅读速度,寻找不同的说法。一般我遇到新概念新思想时,在完全理解前总会耽误很长时间,我的强项在于一旦有了点初步的理解,我就能迅速抓住它,并且快速地让其成长,因此我能轻松地运用它。
如果我们已经经历了以上阶段,那我们如何检验我们是否理解研究的内容呢?
回答是: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这个技巧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传里,他提到曾纠结于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他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 (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 对付一个知识枝节繁杂无发丝、富有内涵的想法,应该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识块,再逐个对付,你最终能填补所有的知识缺口,否则,这些缺口将阻挠你理解这个想法。
费曼技巧应该怎么做?
1、阐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挑出重点,对重点依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之进行阐述并记录
2、校对:把自己的阐述和资料进行比对,了解不一样的地方,同样的吸收之
3、重复:对于重要的资料反复进行阐述,对比,达到自己很深刻理解的程度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到这一步,基本已经大功告成。 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并进一步激发你继续学习。 我建议你写一篇关于书籍的文章,三步:
1.「文纲」 根据笔记以及自己的理解,寻找一个主题,比如在知乎上寻找相关主题的问题,草拟一篇文章的大纲。
2.收集辅助资料,补充文章细节。
3.修改 于是「成文」。
关于为什么要写文章,有以下几点好处:
- 获得反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 你写的文章,或许可以帮到一些人。
- “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 “文章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 无地域限制,整个互联网上从A到B只有一个点击的距离,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潜力要远胜于原始的交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