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流浪地球》与《阿丽塔:战斗天使》相比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评价,战斗天使确实特效炸裂,但是破球剧情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打造过《阿凡达》的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特效制作上的水准可谓是全球顶尖的。卡神在特效制作创新上也是一直身体力行。
他在1991年上映的《终结者2》里给水银人制作的特效成为了当时的标杆,一举让本片拿到了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化妆四项大奖,被誉为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
更别他在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推动全球3D电影和3D影院建设的巨大发展,让全球观影有了更好的观影体验。
所以詹姆斯·卡梅隆被封为全球影坛大神级别人物,应该没有人会质疑吧。
这一部《阿丽塔:战斗天使》是卡神20年前就想打造的真人动画电影,因为《阿凡达》项目的耽搁,无法分出精力和时间来全身心投入打造,所以就让位给了《罪恶之城》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来指导了,自己身居监制位置,全程把控。
而且《阿丽塔》的特效是由《阿凡达》的原班人马打造,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深深烙这卡神的印记的,把它看成卡神自己的作品也不为过。
这一次观众把《阿丽塔》和《流浪地球》拿来进行对比,主要还是集中在特效制作方面,毕竟其他也没有可比性。
《阿丽塔》的特效到底有多棒,下面这些数据可以帮你理解。
(1)《阿丽塔:战斗天使》全片特效渲染动用了30000台电脑,总耗时4.32亿小时;
(2)阿丽塔眼睛的CG模型,有多达900万像素,而当年《魔戒》里由安迪·瑟金斯动作捕捉打造的咕噜全身像素也才5万;
(3)阿丽塔的电子机械躯干,包含7000多个精细打造的零部件;
(4)阿丽塔脸上的微细绒毛,超过50万根;其他最费时费力的毛发,还包括13.2万根头发,2000根眉毛,和480根睫毛。
而且北美上映,发行方20世纪福斯是要求影院3D放映亮度必须达到4.5以上才给密钥,影院放映亮度越高,对阿丽塔的细节才能观看的更清楚,才更能体会卡神对电影技术不断的追求和创新。
在电影特效的制作上,中国团队在卡神面前确实只能算个小学生,但是现在中国特效团队也正在不断成长。虽然段时间内没法赶上国际顶级团队,但也不必如此自卑。
《流浪地球》全片2003个特效镜头,75%是由国内特效团队制作,25%由德国个韩国特效团队打造。
《流浪地球》此番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对国产科幻片的意义并不只是激励而已,更大的意义是培养了后期特效制作人员和团队,探索出了自己的科幻片工业制作流程和方法。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可以保持虚心学习的心态,但万不可自卑自弃。
再说《流浪地球》的特写也并不差。
没什么文化,谈点感受。
首先我觉得不要扯剧情问题,尽管电影的剧情,节奏把控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但差距不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拍出了极具科幻感的场面,道具重工业感终于也能搞得不错了。我们拿出了超越自身的实力打造了不少名垂中国电影史的画面。
但阿丽塔,从头至尾在秀科技。哦
不,不是秀,是工业层次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不秀不行。区别就是,你是在一部剧中尽量加入优秀的科幻镜头,而她是在满场的科幻镜头中尽量塞一些日常化的镜头。
这大概就是差别。更别提阿丽塔这个全程虚拟人物了。我们还没完全学会动作捕捉,有些还堆一些人工操作。对面已经是不捕捉不知道怎么拍了。
如果说电影科幻场面是看得到的差距,那么落后的捕捉+合成以及优秀的CG建模类技术造成的画面差距就一个天一个地了。此类游戏中常见的高等级建模CG类画面,对面实在是驾轻就熟,制作团队数量和质量爆棚,我们可能还在发展初级。
哪怕小日本这方面也甩我们几条街,毕竟大型电视游戏经验丰富。技术差是多方位的,科幻也不是只有一个类型,我们还任重道远。有时不得不仰望,改革开放四十年走过的路,感觉电影工业不能指望一晚上就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