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你若将它领悟成一部,打怪升级的神话故事,那它绝对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以求佛为名,写人的自我修行和磨砺。
吴承恩创造了一个鲜活宏大的神魔世界,从人间到佛教、道家,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其中的人物,从孙悟空、到如来,再到玉皇大帝,即便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妖,无论出场时间多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更是在读人性。细读《西游记》,处处是现实中的学问和智慧。
01
人在少年,要学大圣方刚血性、清贵傲骨。
《悟空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年少轻狂,曾经的我们看《西游记》,喜欢的就是大圣敢于齐天的桀骜不驯,不畏权势、敢作敢为的方刚血性。
一个天生地养的石猴,翻山越岭、跨江渡海、只身闯荡人间,无畏凶涛骇浪和人间无数讥笑嘲讽,认定菩提祖师,苦心修为只为追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岁的女儿在读西游记的时候问我:“妈妈大圣总是惹祸,我们是不是不能学他呀?”
我说:女儿大圣惹祸很不乖,没错。但是因为什么不乖呀!他闹天宫,闯地府,修改生死簿,带领诸妖反抗众神的权威......是因为遭遇不公平待遇。她被师傅念紧箍咒,是因为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妖怪,错怪了他。他一路西行忠心耿耿斩妖除魔,勇往直前从不畏惧妖魔,靠的是通天彻地的本领,现在想想大圣有那么糟糕?
女儿:妈妈我觉得他像个英雄很棒,本领也很大。
我:是的,女儿看事情要多思考,从他的一言一行仔细观察,你会有不同的看法。另外,你要知道无论做什么样的人,你都需要有努力的学习有真本事,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知道吗?
在妈妈看来,少年人要学美猴王“傲”,傲不是骄傲,而是有血性,有骨气,敢作敢当。
02
人之中年,要学沙僧的稳健厚重。
在取经的路上,沙僧是个劳碌命。他要做好分内的事情,还要尽量化解师傅和大师兄的矛盾,安抚他们的情绪,还要时刻劝诫呆萌莽直的二师兄不要误事闹分家,还要照顾白龙马,一刻也不得闲。
人到中年,不由得感慨自己活成了沙僧。
工作上,要目力前行给后辈做榜样,担心后浪拍前浪将自己拍死在沙滩上。
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婚姻的琐事,父母的健康,孩子的未来,都落在了肩上,成为永远的责任。
岁月就是把杀猪刀,让曾经气血方刚英姿飒爽,变成了油腻中年大叔;让蕙质兰心秀外慧中的少女,活成了满脸怨气的中年大妈。
但是人到中年,我们也可以是,历练成厚重沉稳的睿智大叔,活成平静恬淡的优雅女人。
因此,我相信只要一直努力不放弃,依然可以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在西游路上,沙僧一路默默无闻,但不是毫无建树。虽不出彩但从始至终都是在闷声作事。
西行路上每一次的内讧,都是沙僧在居中调停;当被六耳猕猴搅得天翻地覆,也是他接近全力将人心笼络到一起。
出现任何状况,沙僧总是默默承受,任劳任怨从不逃避。
沙僧授封,佛祖对他说:“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做事稳健,尽力而为,不求功名但求平安这就是我对沙僧的评价。
想起大冰在《乖,摸摸头》中写道的一句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年人大多被世俗的生活覆上了青苔,棱角未必全被磨平,只是不轻易揭开示人而已。”
人到中年,明晰了生命中最根本、最在意的东西,就如同航行中的优秀舵手,任凭狂风巨浪如何袭扰,也能从容不迫地调整方向,扬帆起航。
03
人之晚年,要学唐僧的云淡风轻。
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
《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中,来自于深山,天庭,佛门的妖怪共96个。
年少的时候读西游,总是感觉唐僧像个拖油瓶,没有他取经之路想必会顺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