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不白论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晔》
李不白赏析:
诗短情长,情深义重。陆凯和范晔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当时分属两个国家,一个在江南,一个在西北。但时空阻隔不了二人的深情厚谊。千年之后,这首小诗依然清香如故,像诗中的一支梅花一样,含情脉脉,傲雪欺霜,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诗作源于三国时的某个春天陆凯率军南征的路上,经过梅岭,偶遇驿使,他想起陇头的好友范晔,因为此行胜负未知,生死未卜,他便匆匆折断一枝梅写下一首诗,包好请驿使(邮递员)顺便带给好友。这和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红豆》有异曲同工之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原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梅花和红豆都是江南春天的使者,思念的载体,美丽的别称。

首句“折花逢驿使”个人认为理解时应该把逢驿使置前,也就是行军打仗途中,突然碰到西行的邮递员,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好在战争还没有开始,陆将军还有心情采梅,有纸笔写诗,尽管来去匆匆,他还是抓住机会,委托驿使寄梅捎信,聊表思念之情。“寄与陇头人”,话很浅显直白,但正是这种朴素的语言感人至深。他没有直呼范晔大名,而是以陇头,这个好友所在的地名来指代。这种代称首先点明了好友所在地,暗示二人天各一方,其次西北的陇头对江南的梅岭,也是他对“人生忽如寄,动辄参与商”感慨的委婉表达,同时也是他们情同手足关系的一种昵称。就像民歌中“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爱情如此,友情亦然,区别只是君在陇头,作者在江南而已。再次,称范晔为陇头人还带有几分忧伤,哀怨的情绪。二人不仅相隔千里,而且分别的太久太久,陆凯把诗和江南的梅花寄给范晔,是告他勿忘我,愿他春不寒,也希望自己旗开得胜,凯旋而归,更期待或陇头,或江南,和范爷久别重逢,把臂并肩,一醉方休!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两句貌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实则力拔千钧,情深似海。西北尚且有高楼,江南怎么会无所有呢?无所有的意思其实是交代陆凯本人在远征途中,保家卫国,没有带金银财宝,也没有香车宝马,只有身后的千军万马,但他们都是为了打仗,不能邮寄,驿使能带去的只有眼前的一枝梅,和自己触景生情给范爷写的一首小诗。此所谓,千里寄寒梅,礼薄情意重。当然,诗中始终没有提到梅字,首句称花,尾声曰春。盖作者眼中有花,心中有春,融为滚滚的暖流,势不可挡地随驿使一骑绝尘,驰向春寒料峭的陇头人身边,带去一声问候,一份牵挂,几许温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陆凯将军侠骨柔情,他的冰心不在玉壶,而在梅花,在江南,在陇头,在战场,在春天里笑傲江湖……
2019.7.6晨龙行苍梧一指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