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通行证”。
朋友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圆之夜,只有一个叫做“中秋节”。
不知道这个月饼的来历,但自从知道它的样子,我就“讨厌”了它。
年年遇到月饼的人说“不知道月饼里面长什么样子”,你信吗?
现在叫“老式月饼”,但当时看起来都一样:外层是分层的,一不小心就会掉渣。和妈妈烤的千层酥很像。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放久了一定不能吃”。
可是妈妈每次都“必须”放很久……
农历七月底,月饼开始“流传”了。用可食用的“油纸”包起来,左右包一根线,中间扭一扭,正面压一个方形的红帖,里面一般有四个月饼……
我的家乡有“中秋节”是走亲戚,特别是走亲戚的习俗。8月15日比春节还重要。有“中秋大过年”的说法。月饼是拜访时的“主”礼。还有很多,但月饼是唯一不能少的。有“外”的人,或者有底子的人,送月饼的方式多种多样,无非就是外包装不同罢了。
亲戚送的月饼绝对不能吃,拆开看看还要被妈妈骂。亲戚来的时候一般带两四包,走的时候留一半(一两包),回礼给“哲”一些苹果或其他点心。处理完后,妈妈会小心翼翼地把月饼收起来,这样走亲戚的时候就可以“盖上”了。
来回“折腾”了半个多月。包好的月饼可能要“换几次”包装纸……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换”月饼。“包装”……
其实这在当时并不忌讳,家家户户都有难念的经文。这部《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贫穷。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二姨来我家,临走的时候小声对我妈说:“这袋月饼馅儿很好,自己留着,别送人。“
如果真的不能再“背锅”了,就留下来等8月15日晚上在家“享受”吧。什么样的不能“顶包”?包装可能已经换过好几次,亲戚寄来的包裹可能已经“易手”好几次了。打开一看,月饼的“千层皮”滑溜溜的,整个“缩水”了;只是时间久了,有发霉的可能。这个时间段还是“秋老虎”如火如荼的时候,吃的东西可不能马虎。
没人在乎“缩水”,但“发霉”就大忌了。我妈妈在这方面非常小心。每次我重新包装或送人时,我都必须好好看看并闻一闻。有的实在不放心,我就拆开一个看看,又从其他月饼里拿了一个“代替”。……这时候我们家孩子就玩得开心了,至少坏掉的还能吃。
有的人不注意,看都不看,连袋子都没打开就“换手”了。最后因为“发霉”被亲戚批评了整整一年……其实他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说不过去。
可能是因为这个吧。甚至在中秋节的晚上,当妈妈郑重其事地拿出月饼分给我和爸爸挨着的时候,我也顾不得了,还推脱了,理由是“不好吃”。妈妈一直责备我“欺天”……
其实我尝过月饼,中秋之夜无非是每个人的“味道”。谁指望“放量”吃饭呢?
久而久之,我对月饼已经没有太多奢望了。
那时,我有一个默默的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多挣点钱,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吃到月饼。
岁月流逝,欲望已成家常便饭。每年中秋节的月饼都成了摆设,真正吃到的人还是不多。有时私下里想:这月饼也占了便宜,来回拿人当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