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事,父母不易——我们还要让他们失望多久
#林丽头条#
我们总是愧疚不能延续父母的荣耀
我浏览了一个今天的文学杂志,看了很多抗战时期的专题,很多相似或者熟悉的人物依稀映入眼帘,心里有一种虔诚,一种愧疚,一种高度可能永远也联系不上,心里忐忑不安。.
我们家有个二叔,三年前过世了。可以说他在我们村子里是德高望重的,他的威名也不是凭空得来的。一位90多岁的老人,将近70年的老党员,从十几岁起就是与老革命的联络员,”在“还乡团”到处抓捕共产党员的时候,他也参与了小费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每天晚上吃完饭,我们就围在二叔膝下,缠着他讲故事,比如《杨将军》、《岳飞传奇》”,还有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事,听完不敢回家的“鬼故事”;但更多的,在我们心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活动,他用《海洋》来取代《还乡使命》,讲述党员村民被土匪俘获赎回的故事。
这是一个故事,因为我们喜欢听;但每次坐在那里,看着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的表情,我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老一辈人所受的罪孽。他真的是在脑袋里过日子,从来没有过过平静的生活,不是因为在国外被捕死去,就是因为入党被捕;他讲述的“故事”中的许多人都英年早逝。每当我们过年的时候上坟,舅舅和爸爸都会一一给我们介绍晚辈,其中就有二舅“故事”中的主角。
逝者安息,生者珍惜。除了对他们更加敬重之外,我们对二叔也有着说不出的敬佩之情。后来,我们看了很多电视,只能羡慕那些场面的英雄情节,但身边那个时代的老人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怎能忘本。
因为这个“红色基因”,我们家是村里“扎根的红苗”。从二叔那一代开始,就有了村党支部的负责人。这多少安慰了他们这一代的老人。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挺有干劲的,那些“露面”的场面也没给他们丢脸。
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化、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让很多年轻人早早的离开了乡村,远离了故土。随着老人那一代的长辈逐渐远去,我们也都在逐渐淡出“政坛”。真不知道,他们用生命去争取和维护的政治资源,是否懂得去责备这些“不肖子孙”。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我不止一次在星空下问过自己。在这样一个没有饭吃的艰难日子里,我父亲这一代人即使没有资源和基础可以动用,也能有一个头,拼一口气。看到希望,努力奋斗,努力树立个人威望,成就人生高度。
当他们还在的时候,无论我们走多远,他们都会默默地看着我们回家的方向。我们可能做的不是很好,做的不够,但是我们从来不敢违背自己的意愿。老者虽已奄奄一息,但依旧能在挥洒中展现出生命之基的威能!
如今,没有羁绊的岁月或许融入了我们多年放纵的期盼,但畅通无阻的生活却从未展现过梦想的精彩。虽然我在梦里多次往返于故乡,但现实中却很少到过。家乡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一种无法表达的伤痛。
承载了父母太多的骄傲,而我们却让他们失望了
相信我们从小就是“好孩子”,从“长得又快又高”“听话懂事”到“好学”嗯,有前途”,等等。说不清是邻居、亲戚朋友夸我爸妈,还是真的。反正我们是在赞美中慢慢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