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逐年提升。党和政府已经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养老问题开始提到重要事项上。
老年问题,现在的重点是家庭关系问题。当一个人进入六十岁,退休回归家庭,就是老年的生活状态了。而现在的老人群体,在城镇里,大多数是1960年以前生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些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子女的家庭生活,对社会的稳定因素也不可低估。
当下的社会,子女谈“孝”色变;舆论见“孝”声讨;影视作品里多是“愚孝”的子女,“作”的父母。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的老年父母都变成弱势群体,变成免费的保姆或志愿者,就是最后一滴爱也是不给儿女添麻烦,父母但凡自己能凑合着活下去,对孩子绝没有过分的要求,要说有点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自己过的好的时候,能对老的有点孝心。如果孩子对自己稍微有一点点用心、操心、上心的表现,父母都高兴的合不上嘴。有多少父母能有资格有机会在子女面前“作”?他们敢“作”吗?“作了”有用吗?
再看现实生活中的子女,有多少是不拼爹、不啃老,真正完全靠自己的打拼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的生活?有多少已经成家立业甚至作了父母的人只顾孝敬父母而不顾自己小家庭的“愚孝”行为?有多少人的心里有父母的一角位置?有多少人能拿出对待自己孩子的万分之一、对待自己养的宠物的百分之一的爱心来关心自己的父母?有多少人是有能力有条件而无心善待自己的父母?有多少人既无心也无力孝敬自己的父母?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关心和了解老年父母的基本需求?有多少子女和老年父母的关系和从前一样的亲密和睦?有多少人还存在一点“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心思和打算?
现在,为什么恐婚、不婚、丁克的年轻人增多?为什么国家放开了二胎限制却并没有出现生育率提升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生活压力和生育成本的压力,同时他们也从老一辈的身上看到悟到认识到了生育孩子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艰苦卓越的系统工程,来不了半点的马虎劲儿,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体力财力的投入,但不可以有一丁点回报的考虑和想法、算计和要求,这不是普通人凡人能做到的,是神和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能做到的。普通人做事都需要有梦想、有目标、有动力才有干劲,可是养孩子这种梦想难以成真、目标不易达到、动力输出低下、变数不好预测,风险不好控制的大事,肯定是越来越不受鼓励,越来越不觉得有必要有意义,越来越被动弱化的趋势了。
因此,关心当代的老年人,就是对当代的负责,就是对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后人的熏陶和感染,就是对后代传承的引导。孝,能净化人的心灵,能净化社会风气,能激活社会细胞,能造福人类。孝敬父母,直接受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