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月店,人迹板桥霜。一首脍炙人口的律诗,百年来备受推崇
前言: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孤独的旅人,尽管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可最终,属于我们的那条路,还是要自己走下去。
相逢是意外,离别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李叔同说,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漫漫人生路,没有人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所以,孤独是常态,寂寞亦是常态。
但是,即便是一个人形单影只的旅程,也要在这条独一无二的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就如数百年前,唐朝那个孤独的诗人一般,在那段孤单寂寞冷的旅途中,因为一首诗,因为诗中的那句“鸡声茅月店,人迹板桥霜”,世人便牢牢地记住了他禹禹独行的孤单背影。
他,就是那个被称为“温八叉”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而这首诗,就是羁旅之行中的名篇——《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
简译: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诗人从长安启程去往湖北襄阳投奔徐商,途经商山,在客驿小憩后,一大早又要赶路。
驿站里都是着急赶路的人,当诗人听到鸡鸣起床的时候,院子里已经响起了叮当的马铃声,想到又要踏上孤独的旅程,而且离故乡越来越远了,一丝凄然之情油然而生。
晨光熹微的清早,残月的余晖照着山中简陋的茅舍,板桥上弥漫着早春清冷的寒霜,上面留下了一行行早行人的足迹。
山路两旁,槲树长出了新生的嫩芽,那些经冬的老叶一片片地落了下来,覆满了前行的小路;回头望,那些洁白的枳花,正鲜艳地绽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故土难离,诗人又想起昨夜梦里家乡的美好景象:冬去春来,冰消雪融,一群群野鸭和大雁在池塘里快乐地嬉戏着。
可是,无论怎样不舍和流连,故乡终是渐行渐远了,前路漫漫,即便是孤单寂寞冷,咬着牙也要坚持走下去。
赏析:温庭筠的这首诗具体写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联系诗人的生平,应该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时年四十八岁的温庭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投靠彼时镇守襄阳的徐商,途经商山在驿站稍作停留,去国怀乡,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