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归处。白居易的一首五律,写出了身处逆境的洒脱和豁达
前言:
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
因为,心大了,事就小了。所以,心安理得,气定神闲,是修炼,也是境界。
隐士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一个人只有思想安定了,才不会苦恼于世事的纷扰,烦忧于条件的局促。
苏轼词记,那个与夫君历尽艰辛北归的寓娘曾笑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心安”二字,豁达洒脱的白居易一直挂在心头,埋在心底,成了他贬谪之路坚持前行的动力。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写到了他在忠州谪居之所作的《种桃杏》一诗,开篇就写到:“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他初次遭贬时,写给亲友的辞别诗,这首诗里作者也写到了“心安”,而这次的“心安”尤其令人动容。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唐·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简译:早晨,我从紫禁城下朝回家,傍晚,我从长安城东南门离去。
你们不用安慰我,说江州离这里并不远,就像到城东的小路边上似的。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车马已经齐备,启程的时间到了,挥挥手向亲友和故乡告别。
其实,今日的贬谪对我来说根本就不算个事,我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家乡,能让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宿。

赏析:根据白居易的生平推测,这首诗大概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其第一次遭贬江州的时候,在即将离开京城时,他写下此诗向亲友辞行。
这年,白居易因为得罪了朝中权贵,那些嫉妒他的小人就趁机捏造了两个莫须有的罪名,怂恿皇帝将他远远地打发去了江州(即现在的江西九江)。
这次遭贬,对兼济天下的白居易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翰林学士到江州司马,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心中的郁闷和人生的落差,一时怎能排解得了呢。

但是,白居易又是乐观的,面对亲友的劝解和安慰,他表现出了特别豁达的人生态度:宦海浮沉,仕途坎坷,这都不是个事,你们也不用担心,我都能想得开,那只不过就是一“归”一“去”罢了。
只管快马扬鞭奔赴下一段旅程便是了,人生在世,只要心境开阔,身心安定,到哪里不是故乡呢,随遇而安就好了。
白居易的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情绪饱满,从激愤到平和,从豁达到从容,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能触动人心,不愧他“诗王”的美称。

“紫禁”是他人生的巅峰,“青门”是他命运的低谷,人生际遇有时就是那么讽刺。
早晨还是皇帝跟前的红人、众人仰慕的对象,晚上就被迫踏上山长水远的贬谪之路,亲者痛,仇者快,这起伏不定的人生,谁又能把持得住呢。
可我们的大诗人却是豁达洒脱的,虽然人生已经暗淡到极点,却依旧保持其内心的坦然和平静,活出了低谷时期的高光时刻。
是啊,当他挥手告别那一刻,当他说出“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时,虽然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他的形象却显得那样的坚韧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