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如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前言:
东晋桓温北伐,途中偶遇昔日所植柳树,亭亭如盖,皆十围之木矣,不由得心生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从公元前354年到369年,数十年间桓温3次北伐,戎马倥偬,时光倏忽,触柳伤怀,心绪难平。
桓温此种情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不同的是,桓温感叹的是羁旅之情时光易逝,而白居易抒发的则是历史的变迁和人世的沧桑。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枯柳临风,多情诗人,白居易这首《勤政楼西老柳》,即似摹画亦如写史,写尽了多少风云际遇,读来令人心生感慨。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唐.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
简译:历经百年风雨,勤政楼西面的一株老柳树枝干已经半枯,马背上,年过半百的诗人望着眼前的老树陷入深深的沉思。
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种下的一株小柳树,白云苍狗,时光飞逝,现如今已是唐穆宗长庆二年的早春时节,当年的弱柳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

赏析:白居易这首五言绝句,犹如一幅浓缩了的历史画卷,全诗虽然仅有短短的20个字,却融汇了大唐百年风云变幻,以及自然变化和人事沧桑。
诗的首句以半枯的柳树入画,勤政楼西侧,唐玄宗天宝年间栽种的一株小柳树,历经百年光阴,如今已经垂垂老矣。
诗的次句,将马背上多情的诗人也一并拉入了画中,彼时的诗人也已进入了知天命之年,树是老树,人是老人,如若不是惺惺相惜,这“半朽”之树和“多情”之人又怎会临风致意。
诗的后两句交代时间跨度,从“开元”到“长庆”,从唐玄宗到唐穆宗,从盛世到没落,这株柳树见证了大唐百年沧桑巨变。
整首诗语短情长,韵味悠长,诗人以柳写人,借景抒情,用极其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意境苍茫的临风立马图,令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