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节日有“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天官的生日;七月十五中元节,鬼节,地官的生日;十月十五下元节,解厄节,水官的生日。在我的家乡,中元节与春节、清明节、十月初一(寒衣节)一起作为对祖先祭祀的重要时间点,支撑着两千年来孝道文化的发展。
七月十五是我的家乡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一个隆重节日,主要的习俗活动有:
01、送面人
七月十五,我家乡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捏面人儿,即使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还要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白面捏成面人。每到此时,母亲会给我捏一些鱼、花、动物、人之类的面食,甚至左邻右舍还要互相交换,并把它们烘干,给我们以后当零食伴饥吃。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可怜。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七月十五捏面人原来是有讲究的。元朝统一后,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农村实行保甲制,由蒙人任保长。这些蒙人欺压百姓。谁家娶亲,洞房夜先由保长入睡——汉人尊称蒙古人“鞑靼”——如果有了孩子,小孩称保长为“大大”,后来有些地方干脆称父亲也叫“大大”。但人们私下称这些孩子为“个泡”(“杂种”的意思,大同骂人语)。蒙古人为防汉人造反,把汉人家的铁器归公统一保管,包括切菜刀。当然,汉人并不甘心,便暗定八月十五动手灭掉他们。那年是元顺帝二十六年(1366年),为了统一行动,汉人便在七月十五蒸面人儿、互送面人儿的机会,内包纸条,书曰“八月十五晚月照当定,蒙人赏月吃月饼之时,一起动手杀掉蒙古鞑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月十五送面人儿,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后来,捏面人儿就成了家乡的一个风俗习惯流传下来。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捏面人儿习俗逐渐的消失。
02、上坟祭祖
七月十五在家乡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上坟祭祖。
中元节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官圣诞。而地官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官打开地狱之门,允许已故先祖与家人见面团圆,因此又是鬼节。这一天不管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本村的亲人,都要上坟祭祖。大同人讲究立秋前上坟,而我们家乡讲究“前三后四”,也就是七月十五前三天后四天都可以上坟。而且与清明节不同的是出嫁的女儿也可以上坟,但不与坟头填土。
其实上坟也是有讲究的,先到后土神位上三柱香、敬上黄表,把点心、饼干之类的朝四周扔点,意思是先安顿好孤魂野鬼,免得一会儿与祖先抢食。然后在祖先坟前点三柱香,摆设贡品,这一切准备好然后焚烧冥币、金银、服饰、生活用品等,现在的祭品太丰富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烧的时候女眷还要哭诉祖先父母的恩德。纸烧完人哭罢,然后一起恭恭敬敬叩三个头才算礼成。现代移风易俗,免去烧冥币一项,改为献花读祭文等。
我认为,祭祖这种活动应该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但方式方法一定要根据现实生活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