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内幕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对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8日,毛泽东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百万群众参加。
应全国人民要求,中共中央决定建筑毛主席纪念堂,供全国人民瞻仰和缅怀。
01:为什么要建在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粉碎“四人帮”后,中央立即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10月下旬,选址工作进一步深入,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员提意见、建议。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而然地占了上风。
1976年11月初,华国锋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审查了选址方案,肯定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以南的选址方案。
下边的问题是:纪念堂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当时提出3类方案:一是纪念堂与纪念碑相接近的方案,有的将纪念堂紧靠纪念碑。这样,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了一个整体,各自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含义。
另一类是纪念堂位置偏南的方案,有的拟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案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这样布置,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还有的方案将纪念堂紧靠正阳门,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通过比较,纪念堂的位置既不能偏北,也不能偏南,只有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中间最为适宜。今天的纪念堂,距纪念碑、正阳门各70米。
02:纪念堂为什么要设计成正方形呢?
据了解,这是为了让人从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比较完整。
当时,规划设计人员经过方案比较和视线分析,确定纪念堂的面宽为75米,这个尺度的确定,考虑到纪念堂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在广场上看过去,最长视距为700米,最小水平视角在6°以上,从广场的任何一处瞻望纪念堂,都是清晰相宜的。
纪念堂的高度也是经过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应当望不到正阳门城楼,避免在纪念堂上面重叠着一个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同纪念碑保持一定比例。经测算,纪念堂高度定为33.6米,纪念堂建成后,其南面有5条路交汇,形成交通路口。当时曾考虑拆除纪念堂南边的箭楼和正阳门城楼,设置地上立体交叉广场桥。但立体交叉广场桥位高,人流频繁,车辆多,并俯视纪念堂,气氛不够严肃。后来,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建立交桥的打算就不了了之了。今天,纪念堂附近修了几条过街通道,都是地下的,这恐怕也是考虑了“不能俯视”的缘故。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主席纪念堂,正门是朝北的,这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确定正门向北有两个原因:一是遵照毛主席确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为正面的指示,使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向一致;二是使纪念堂面向广场集合时的主要人群。现在看来,这一规划思想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