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武得道 平天下;中武入喆 安身心;下武精技 防侵害……

学习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无论你是想习武、想学医、要养生,吾想说学习就要有个学习态度,不怕学不会,最怕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 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些人是在用尽毕生的精力,去捍卫一些原本就错得离谱的观念,而且始终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吾认为善于学习的表现在于懂得变化,古人讲:“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勇于改变固有想法,试图尝试也是一种心态,也就是说愿意去推开一扇心窗,接收新鲜的理论,别人讲得无论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并且经过验证之后再去相信。
- 也有人不择明师,只会以貌取人。有的人丑形陋也可能是“学道兼优”的大德,有人眉清目秀相貌好看也可能是“空空如也”,也不要认为别人年轻就不能是某一领域大师,别忘了有志也不在年高。记住“圣人无常师”这位老师的道德好,那位法师的学问好,还有的功夫好、医术好,学百家取其所长就应当把握时机!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见一班意志薄弱的青年们,往往不满现实,心猿意马,各处乱跑,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自寻烦恼!

用什么样的心态求学呢?
- 尊师重道,尊是尊敬,尊敬心是真诚心、是清净心,这样心态度老师才愿意教你,你也完全能够接受,能够契入境界。你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不是老师要学生恭敬,真师是看你多少诚心,是看到你能够吸收多少,他就得给你多少。如果你只有八分诚敬,老师不会教十分,为会什么呢?因为那個两分你不能吸收,教也等于白教,白费力气。要知道你在考察老师,老师也在观察学生,尊师重道勤学苦练,只有体现一颗真诚的尚武之心,才能打动师傅们授以真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在教学过程中吾发现,有很多人一张嘴就知道真的无缘。现在武术圈有个怪现象,想学功夫也好想交流盘道也罢。先不说他功夫怎么样一上来要么张嘴就是一串连竹炮质问:“你练的什么呀?你什么师承?你练到什么层次?你练多少年了?”说实话吾不知道该先回答你那个问题,对不起我们还不熟悉!
- 反正以前的古人是不敢轻易报师门,不像现在拿师门吓唬人,动不动就把老祖宗搬出来也不觉得丢人,旧时代,“正宗传人”、“关门弟子”的话也是不敢说。佛门也有讳师不讳祖的规矩,所以不熟悉的请不要问僧人的师父是谁,以示尊重。真诚的想交流请坦诚相见,全面的来个自我介绍,中国人比较讲究礼尚往来,不是么?
- 在一点不熟悉的情况下,唐突地问人家修行到什么程度也是大忌,别人到什么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谦虚说自己没有修行,您就以为人家真的没修行了么?其实不然。所以说真想求学就要有个求学的态度嘛,备备课、走走心好不好?
- 还有人上来就开吹,老子天下第一,钻天能豆,今天成仙后天成佛。您都这么厉害了还需要什么老师?
- 吾想说的是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倒退。几乎所有高手名家都是拜师会友求学百家之长融汇而成,所以无论男女老少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值得低头谦恭请教。武林名谚云:谦受益、满招损!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 况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一切学问,真是浩如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