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不起眼的小物件,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但功能都一致:可以正衣冠、可以饰妆容。
通过照镜子,让我们看清一个真实的自己,面对镜子,让我们不断地“修整”自己,让自己更加“整洁”和“清楚”。
孩时的我特别调皮,除了喜欢下河摸鱼和上树掏鸟外,还喜欢模仿时下“样板戏”中的人物。那惟妙惟肖的走姿和神态,引人捧腹大笑。
有一回,一位残疾人从我家门口路过。他蓬头垢面,佝偻驼背,身体斜压在一根脏兮兮的、可怜的竹杖上,在路上“一起一伏”地走着。
那走姿着实好笑,平坦的路面怎么在他脚下就那么高低不平呢?少不经事的我便刻意模仿和放大这个动作,在他后面“一跳一颠”地跟着走。
这一幕刚好被威严的父亲看到,他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打了我一巴掌。
父亲说:“八十不笑人疾。”看我似懂非懂,父亲接着解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人到了八十岁都不能嘲笑别人的残疾。
父亲只打过我这一次,但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父亲的那一巴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立在我面前,不管身在何处,我懂得了尊重和珍爱他人。
还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我在部队参加参谋集训,有一名教员不但课上得好,他胸前插着的三支钢笔也格外引人注目。
一般的人都插一支或最多插两支笔,这插三支笔的人肯定“不一般”。
出于好奇,我课间休息忍不住地问道:“教员,您插这三支笔是有什么寓意吧?”教员哈哈一笑,向我讲起“三支笔”的来历。
他原来在司令部工作,一次记录首长口述命令时,刚进行到一半,钢笔突然没有水。他急忙抽出第二支笔,可没写几行字,这支笔也不争气地“罢工”。这时候,教员急得大汗直冒……
从此以后,教员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上衣口袋里始终插着三支钢笔。
教员的三支笔就像一面镜子摆在我面前,我懂得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集训结束后,我引以为鉴,在上衣口袋里多添了一支笔。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时光流转,钢笔已然换成了水笔,却仍是日夜陪伴我的“老友”,让我工作起来热情又从容,让我养成了“爬格子”的习惯,记录下许多珍贵的点点滴滴。
这些年,我与同事们一起编写的戒毒故事书《归途》,社会各界反响良好。该书还荣获“福建省委政法委‘十佳’新媒体作品奖”。如今《归途<二>》(《归途》续集)也已交付印刷,今年“6.26”(国际禁毒日)之前,即将与读者见面。
我总觉得,父母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又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是什么品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好的榜样。教育孩子要文明,父母就不能讲粗话;教育孩子要节约,父母就不能浪费;教育孩子要孝敬长辈,父母就不能虐待老人。
别人是自己的镜子。“学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经常看看别人,然后再对照自己,你会在陡然之间成长不少。把别人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你会更加成熟。别人走过的弯路,自己要善于吸取;别人犯过的错误,自己要时刻牢记;别人受过的苦难,自己要尽量避免。
领导是部属的镜子。“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部属。一个单位的领导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这个单位各方面的工作就差不到哪去。反之,一个单位的领导思想僵化,目标模糊,这个单位各方面的工作就一定会停滞不前。英明的领导,会带出能力出众的部属;愚钝的领导,会带出能力平庸的部属;优秀的领导会让部属跟着一起优秀,拙劣的领导会让部属跟着一起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