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能干什么?支教团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12个汉字,写下三两句唐诗,或者定义下一个新鲜的概念,把孩子们童真的目光集聚,激发出他们求知的渴望,从此打开新知识的殿堂。
那一小时又能干什么?支教团老师与孩子们可以用积木搭出16座小城堡,可以用太空泥塑出48个奇形怪状的小物件,也可以用彩色卡纸折叠出上百个爱心,筑造起童话里浪漫的小世界,在这热情且圆梦的一小时里,孩子们只管尽情享受着创意与想象的碰撞。
“每天看着孩子们一点一点的进步、满心欢喜的收获,或许这就是我们用心用情上好每一堂课的意义。”队员王涵扬用一句极朴素的话语诠释了独属于“向阳花开”课堂的小小定位。
(五)
极寻常的一堂折纸课,任务是教孩子折出一个“爱心”。许多小朋友在支教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上三三两两小伙伴的互相帮忙,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但少言寡语的超超却独自在角落里磨蹭,这引起了支教队队员郑华的关注。郑华悄悄坐到超超身边,看到超超手中的卡纸上布满了折痕,看样子是尝试过很多遍了。针对超超内向且要强的性格,郑华多采取了暖心鼓励的方式。超超折爱心过程中正确的步骤,郑华竖起了夸赞的大拇指,到了错误的步骤,郑华便手把手耐心地帮超超纠正过来,为了不伤害超超的自尊心,郑华有时也会故意顺着超超自创的折纸方式进行补充完善。很快,超超折出了第一颗爱心,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甚至于折出了较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爱心样式,郑华特意还将超超自创的爱心取名为“超爱之心”。懂事的超超取出一颗折得最好的“超爱之心”,拿来一支彩笔,问起郑华:“老师,您叫什么名字?”郑华随手在一张废纸上写了自己的名字,超超就模仿着郑华的笔迹,一笔一划将郑华的名字誊到了爱心折纸上,随即也把自己的名字写了上去。写完后,超超对着那颗爱心哈了口气,便递送给了郑华:“老师,这颗爱心送给您。”那一瞬间,郑华的心底涌过一股暖流。
赠予爱心,这个小而暖的举动,引起了郑华对超超的关注。超超一直被爷爷奶奶照顾着,爸爸妈妈常年外出务工,一年里顶多就过年回来待几天。超超内向,不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但她又渴望被关注,向往着能够融入大伙的学习生活里。她是支教队开课后的第三天,由爷爷奶奶一起送来课堂的,朝里向西的一侧桌角,她就乖静地待在那里,几乎没有任何声响。
其实类似于超超这样的孩子,班里还有几个。通过几次支教的经历,“向阳花开”的队员们发现,村里留守的孩童分化出了两类极端,一类是极为内向乖静,而另一类则是尤其外向闹腾。闹的是敞开心胸直接表露着需要被肯定,而静的则是默默祈祷渴望着能被关注。
针对这样的现象,郑华在一晚的团队总结会上特意将此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队里的激烈讨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