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论人生态度,或者说人的活法问题。
俗语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活法”太多太复杂了,化复杂为简单,高度抽象后,大致可以把世人的活法,或曰人生态度归纳为比较典型的三种类型。
一、执迷派
执迷派也可叫沉溺派,其所执迷所沉溺者,人生之原欲也。欲望——无穷无尽的欲望,尤其是物质的与肉体的、名与利的欲望——乃执迷派一切活动的总目标、总枢纽、总开关,追求欲望的满足,乃执迷派一切活动的驱动力。
执迷派阵营庞大,在人群中占绝对多数。作为例子,笔者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
这人是个心理近乎变态的大财迷。葛朗台本是个箍桶匠,靠着极为精明的算计,在社会大变动的浑水里很快淘到了第一桶金,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发户。腰缠万贯的他,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贪婪和吝啬。他家的生活极为寒酸:从来不买肉和蔬菜,全由佃农送来,面包也由女仆去做。为了节俭,每年十一月才准生火取暖,三月就得熄掉。葛朗台太太和女儿也像女工一样劳作。女儿想替母亲绣一方桃花领,也只能用睡眠的时间,还得找借口骗取父亲的蜡烛。葛朗台太太尽管给丈夫带来三十万法郎的遗产,而丈夫给她的零用钱,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女仆在葛朗台家当牛做马三十五年了,每年也只有六十法郎的工资。
在葛朗台眼里,什么也没有,只有金钱。他的弟弟破了产,请求他作儿子查理的监护人,希望他资助一笔钱让查理外出闯荡,葛朗台老头左思右想舍不得。查理为父亲的自杀哭得死去活来,全家人都跟着哭,而老头却说“这孩子没出息,把人看得比钱还重”。
女儿欧也妮出于同情,将自己的私房钱偷偷给了查理,老头知道后像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一怒之下把女儿关进屋里,只准给凉水和面包。他的暴怒吓得妻子大病不起。有人告诉他妻子一死财产要重新登记,女儿将继承母亲的遗产。老头这才害怕起来,决定向女儿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牢牢抓住几百万家私。
太太死后,老头马上要女儿放弃继承母亲的遗产,只让她保留财产的虚有权;女儿对此一点也不懂,就在文件上签了字,老头这才放了心,紧紧拥抱女儿说:“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了;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临死前的葛朗台哪儿也不去,一天到晚守在密室里,两眼紧盯着他的金路易。此时的他最恋恋不舍的不是唯一的亲人——女儿,而是他终生积攒的财富。他嘱咐女儿要好好代他管理这笔遗产,等到她也灵魂升天后到天国向他交账。
类似葛朗台老头这种为金钱而疯狂的人,在当时(乃至于以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上,在巴尔扎克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间喜剧》)里比比皆是。在小说《夏倍上校》里,巴尔扎克借助于律师但尔维之口,揭示了拜金主义者的普遍性:“我亲眼看到一个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年四万法郎进款,结果自己死在一个阁楼上,不名一文,那些女儿理都没理他!我也看到烧毁遗嘱;看到做母亲的剥削儿女,做丈夫的偷盗妻子,做老婆的利用丈夫对她的爱情来杀死丈夫,使他们发疯或者变成白痴,为的要跟情人消消停停过一辈子。我也看到一些女人有心教儿子吃喝嫖赌,促短寿命,好让她的私生子多得一份家私。我看到的简直说不尽,因为我看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的事情。总而言之,凡是小说家自以为凭空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相比之下真是差的太远了。”
巴尔扎克笔下的这批人,大多是疯狂的拜金族。他们一心想的是金钱,除了金钱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除了发财的快乐,体验不到任何幸福。这批人“执迷”的是金钱,与此相类,其他人执迷的,除了金钱之外,可能还有权势、地位、名誉、美色等。总之,人之所欲者皆可以成为“执迷”对象,都可以让人失去自我,乃至于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