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陈冲还劝邬君梅,“你这样不行,太不够温柔,要不你去美国吧,那里的男人,不会这样不懂风情的”。
就这样,打着疗伤的旗号,邬君梅坚定了美国信念。
1987年,21岁的邬君梅去了她的梦想之地——美国。

三、
1985年,初到美国,邬君梅并没有直接拍戏,而是学起了旅游专业,就像当年的陈冲,学医学一样。
那时,邬君梅兜里只有300美金。

三百美金,在美国生活。
几天,邬君梅的生活就捉襟见肘了,为了生存下去,邬君梅开始打工。
从最底层的刷盘子做起。

那时,邬君梅的外语水平并不高,不像陈冲,人家是正经的外语大学毕业,正常交流一点问题没有。
而邬君梅只能边学边卖。

但是,刷盘子怎么能解决生活问题,只能谈一场不花钱还挣钱的恋爱。
就这样,边恋爱,边学外语。
就像陈清泉说的一样:“外语好啊,我也想学外语”。

没多久,邬君梅的外语水平也上来了,就与男友分手,找了一个兼职,卖吸尘器,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做内销。
卖一台提成十美金,一个星期的工资还有247美金。

虽然做这个比较轻松,但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她又交往了男朋友。
辞掉半工半读的工作,邬君梅找了一个兼职“保姆”,给有钱人家照顾三个孩子。

这个活其实就是在人家出门工作的时候,照顾这三个孩子,洗澡、吃饭,哄睡觉。
这个活她赚了二十七美金。
这种工作在我们正常人看来,很低级,但邬君梅觉得,靠自己的体力,赚美金,很骄傲。

在这种未知也相对充实的日子里,邬君梅逐渐地迷失了自我,她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
穷的时候,她总买价格最便宜的鸡回来炖。
被朋友封了"鸡婆婆"的外号。
学了两年左右的旅游之后,邬君梅也没想到自己还会与电影有什么交集。

1989年,《末代皇帝》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成功拿下各种国际大奖。
邬君梅的面孔也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上。

当时,邬君梅读的是一个“私立学校”。
再加上西方人的开放,学校觉得邬君梅是一个明星了,就告诉她,如果你的学分在四点几,就给你全额奖学金。

那时,邬君梅拿着奖学金,谈着恋爱,很是惬意。
当她看到卡里的钱满足不了现在的风花雪月之后,才寻找演戏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