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塑造张家界石英砂岩的过程,被这里的景观完整记录了下来。这三个阶段的形态,今天在张家界都可以清晰看到。
张家界以极为典型的空间分布系统性,表明了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是地表流水沿产状平缓、厚度巨大的成景石英砂岩中完全内切穿的垂直或近垂直节理侵蚀切割,使岩层逐渐肢解分离,经历了由原始构造面 台地、方山地貌 峰丛、峰林地貌 斜坡残余峰柱林 新剥蚀地貌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一种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因此被视为地表过程演化天然实验室。
张家界几乎所有的美景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在张家界,方山、峰丛、峰墙、峰林、柱峰、石门、深切嶂谷、溪流、自生桥、穿山、一线天等地貌都是这个地质演化过程的杰作。
大自然塑造张家界的另一类作品则是溶洞,这是典型的岩溶洞穴地貌,这里共有大小洞穴几十个,其中以黄龙洞最具代表性。黄龙洞发育在上古生界三叠统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中,由5层上下相互连通的岩溶洞穴组成,总高度160m,总长度30km以上,为全球超级长洞之一。
天门山,用普通材料制造出的“湘西第一神山”
天门山的成名,远比张家界更早。和张家界地貌形成所需的特殊材料不同,构成天门山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极为常见的碳酸盐岩。这种岩石被流水侵蚀后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在中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区域,属于常见地貌。
天门山是大自然用普通材料完成的杰作。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经历海相沉积上升为陆相沉积,形成高山,并经受亿万年风雨剥蚀,尤以三叠纪燕山运动为最甚。白垩纪末,大规模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天门山进一步抬升,分别被两条断层峡谷切为孤山,使高山与谷地拉开极大高差,几公里之内高差达1300多米。
除了巨大高差形成的视觉震撼,天门山最具神山气质的当属那个巨大的天门洞。
其天际线之美,堪为山的典型。它以发育较齐全的岩溶地貌区别于武陵源的砂岩峰林景观,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天门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面绝壁,雄伟壮丽。属于新华夏系,武陵隆起带,是武陵山脉向东进入洞庭湖平原的余脉。
对于天门山穿洞的形成,地质学家覃功炯是这样解释的:天门山碳酸盐岩层厚且比较纯净,历经溶蚀的时间长,而且这一带年降水量大,平均达1700毫米。天门山上裂隙十分发育,沿这些裂隙发育形成了古老的洞穴系统,之后由于地壳局部抬升,天门山被抬高形成了孤山独立的姿态,其上的洞穴也随之被抬升,在此过程中洞道历经多次崩塌,残余部分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穿洞。
其实穿洞在湖南也属于比较常见的地质现象,但绝大多数的穿洞都没有位于最好的炮约软件海拔如此高耸的位置。天门山的视觉震撼在张家界市区即可感知。站在山下,只见一座造型奇异的大山兀立,1518米的海拔高度如天幕般笼罩在城市上空。山顶下部,巨大的穿洞贯穿山体,云雾从其间奔涌而出。这是武侠玄幻小说里旷世仙山的现实景象。它的美,超乎了人们的日常感知,让想象变成了仙境般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