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 收听朗读音频
文/民生周刊
生活中,有人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疏离模式。有人欣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模式。
关系过近失了分寸会伤和气,关系过远有了隔阂会伤情分。
人到中年,经历了事事沉浮才明白,想要有最长久的关系,真正有智慧的人都会做到以下三点。
利让三寸
“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所有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长久关系的维持,是要用真心换取,而不是因一时利益所得。
让利三寸得人心,看似是一时之亏,实则会拥有人生长远之福。
清朝康熙年间,民间小本生意种类繁多,很多普通商人都借此发家致富。有一个叫左文升的小商贩,做些生意养家糊口。巧合之下,认识一位叫周继先的外地友人,两人志趣相投,一起做些小买卖。
一次,周继先因为要去外地办事,一去好几个月,就将30贯钱委托他转贩货物。并说好按当时市价付3分利息。没承想一段时间后,市场银根紧缺,钱价增值,那30贯钱翻了好几倍。
年底结算时,左文升按照后来上涨的市场价结算利息。周继先知道后说:“咱们事先说好的3分利息,不管后边市场价如何变化,多余的我都不该要。”
但左文升坚持付多余的钱,说道:“做生意要按照市场原则来,本钱是你的,多出来的也是你的。”
周继先被他待人真诚、厚道处事的品德所打动,将自己之前周游各地积攒的经商人脉不断介绍给他,两人也成为了人生中的挚交好友。
俗语有言:“让利者得利,近利者无利”。人生也是如此,路在脚下,该怎样走,全是自己的选择。
《中说·礼乐》中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聪明人都懂得做厚道人,行厚道事,才能让人际关系长远而恒久。
话留三尺
语言是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随心随性地发表见解。
熟人之间留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尴尬、维护了情分。陌生人之间留口,则会避免无谓的争辩,消除更多的误解。
“话留三尺不惹祸”就是说话要有余地,要会察言观色,否则话密不知收敛会惹来祸端。
曾国藩年轻时候就因为说话得罪过很多人。年轻气盛的他遇事总爱和同僚辩论,直戳对方的痛点,来彰显自己学识。
得理不饶人,说话也不看场合,虽然没有什么恶意,但当场争辩,据理力争,还是让很多大臣失了颜面,怀恨在心。
对此很多人对他颇有怨言,认为他这人说话不懂礼数,没有规矩,一段时间内都渐渐疏远了他。
好在他及时醒悟,自此以后立下“戒多言”的规矩。
其实与人交往,无论关系如何,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谨言慎行。
有人说,直言不讳是种耿直,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会带来误解。而心直口快是一种坦率,但没有分寸,不顾场合,有些话讲起来更是伤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说话有度,无论面对谁,话留三尺便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
处事三丈
有句话说:亲人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朋友之间,保持一杯水的距离;爱人之间,保持一张纸的距离。
无论关系远近,人和人的相处都要有一定的“边界感”。
朋友墩墩给我讲过一个自己的经历。
几个月前他和朋友参加了一场婚礼,新郎是他的大学同学。
当兴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时,坐在墩墩旁边的陌生阿姨突然小声问:“有女朋友了吗?”
“还没有呢。”“年龄到了,该找了,一定要找个条件好的,这样将来能省好多事儿。这都是经验,为你好。”那个阿姨一脸的自信。
墩墩嗯了一声,就把脸扭过去,往他朋友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继续聊这个话题。可那个阿姨依旧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