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旁草地上的雕塑群在网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部分雕塑人物形似身穿和服。有网友质疑“为何要在公园树立这些粗制滥造?既不美观也不符合情感”。
服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寄托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描绘着斑斓的历史与美的赞歌。古语有曰:“垂衣裳而治天下”,不同地区、民族的服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化,恰恰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根基。
日本的服饰虽然受到了中国汉唐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在平安时代(风格较为繁冗华丽)和镰仓时代(服饰相对简化),日本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和服文化。
无论是唐朝还是日本都是根据所处时空而发展出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政治自然会发展出不一样的服饰文化。
下面,我们就从唐日女子服饰款式、材质、图案纹样、色彩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如有不到位的地方,也烦请大家指正。
服饰款式
唐代女子服饰众多主要分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上身为衫(单衣)、襦(有夹有絮),下身束裙,肩加披帛,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舞女表演服装)等。
日本和服主要分为四类:黑留袖(颜色为黑,已婚女性)、色留袖(其他颜色,未婚可穿)、振袖(长袖,未婚女性)、访问服(纹饰所占面积大)、色地无(除了黑色以外单一色彩而没有图案)。和服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
根据中国《魏志·倭人传》中记载了公元3世纪日本穿衣习惯:“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需量体裁衣”,文中记载的款式为贯头式,此时还流行对襟左衽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