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这里曾经是干旱-半干旱环境。
要让如此多的恐龙足迹保留下来非常难得,首先自然要求湖岸的沙滩足够细腻,且湿度、黏度、颗粒度都刚好适中才能留下完好而精美的足迹。而且,即便是沙滩条件满足了,还要满足特定的环境条件才行。
恐龙足迹形成以后,如果马上下大雨或者因涨水被淹没,尚未干燥的足迹很快就会在水中消融。因此,足迹在潮湿的地面上形成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干燥,待保存足迹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后来的沉积物掩埋,才容易形成化石。
因此,在干旱地区的湖滨、海滨、河滨等沉积环境中保存足迹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5、泥裂本身就反应了一种干旱-半干旱环境。
砂岩中的泥裂也是一种指示气候环境的标志。泥裂,又称干裂或龟裂,在海、湖、河等岸边或低洼处短暂积水区普遍存在,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能经常见到这种现象。
这是由于水下沉积的细粒沉积物 ( 黏土质、粉砂质或泥质) 或地表细粒沉积物浸水后又出露于水面之上,再加上气候干燥,水分快速蒸发,沉积物脱水收缩而造成的。
虽然现代环境中泥裂很常见,但是在地质时期泥裂形成后易受风化剥蚀作用影响,在地表很难保存下来,一般认为地质时期泥裂的出现指示干旱或干湿交替环境。
因为地质时期的干裂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区短期积水的低洼区,短期降水使低洼区积水,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很快蒸发,易形成泥裂。此环境下形成的泥裂长期处于水面之上,后期水淹时间短,保存时间较长。
根据诸城白垩系地层中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出现在泥裂构造面上,可以推断恐龙生活在湖滨环境,曾发生间歇性干旱。
6、蜥脚类足迹多出现于半干旱的环境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蜥脚类足迹也总是常见于半干旱的内陆盆地环境或低纬度干旱地区的海岸沉积中,在潮湿气候环境中少有发现。诸城的3处化石点都发现了蜥脚类足迹,说明当时的诸城已然干旱。暴露在空气中的沉积物由于蒸发脱水收缩而出现泥裂。
7、这里的干旱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剧。
皇龙沟恐龙足迹化石群赋存于早白垩世中期莱阳群龙旺庄组砂岩中,通过大比例尺实测剖面沉积相分析显示,这里随着时间推移,由浅湖环境逐渐演变为滨湖环境,水体逐渐变浅,气候干旱。
足迹层面上泥裂多以薄层夹于中层砂岩之中,表明洪水泛滥使泥滩积水,短期内洪水退去,泥滩长时间暴露,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很快蒸发,形成泥裂,其气候环境应该为季节性的半干旱—干旱气候。
与足迹层泥裂相比,后来形成的层位泥裂大小和范围明显扩大说明气候干旱程度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