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阴初印象
淮阴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县(公元前221年)有2200多年历史,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2001年更名为淮安)。
淮阴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因运河而兴、因漕运而盛。
淮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素有“入京孔道”之称。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在古淮阴留下许多华美的词章。
历史上淮阴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还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作为"苏大强"十三太保之一的苏北重镇,淮阴在江苏省这个大家庭中一直排名10位左右,与苏锡常、宁镇扬相比,毫无存在感,在苏北五座城市(徐淮盐连宿)中,知名度也不高。
比如,当初从淮阴分出去的宿迁,近年来,因为刘强东和电商,知名度明显要比淮阴大。甚至宿迁学院的发展,近年来,也很快。
我一直觉得,淮阴世纪之初改名淮安,是城市发展的一大败笔,瞎折腾,没有实际意义。据说,原来的淮安市改成了楚州区,楚州区改成了淮安区,淮阴县改成淮阴区,市区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成了清江浦区,改来改去,本地人都被改懵了。
老早以前,山东白酒跟江苏白酒竞争,在秦池、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的要填平“三沟一河”(汤沟、高沟、双沟、洋河),这“三沟一河”原来就是淮阴的。
后来汤沟酒厂被划给了连云港,高沟酒厂改成了今世缘,双沟洋河划给了宿迁;给人还有印象的企业就是淮阴卷烟厂、淮阴钢铁厂、大运河油漆等,但总体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淮阴城市发展欠劲,人才聚集乏力,没有什么显著的亮点,有点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表现,就是愤愤不平的爱争一些名头。
比如,淮阴跟绍兴争总理故乡,跟扬州争淮扬菜发源地,跟徐州争苏北老大,现在又去推动沿淮河经济带等等,到头来狗熊掰玉米,自己什么都没留下。
作为淮阴的邻居,一个徐州人,我对淮阴真的缺乏了解,只知道是“徐淮盐连”的老二,神秘又低调的一个地方,1996年4月下旬去从中央门坐汽车去淮阴的时候,第一个映入脑海的竟然是《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提及的“淮阴”。
2.深夜抵达淮阴
周五下午上完第二节课,我就穿着借来的西服、皮鞋、背包,直接从新模范马路赶到了中央门汽车站,衣冠楚楚的我,满头大汗的检完票,发现距离发车时间还有15分钟,当时犹豫了一下,要不要买点路上吃的?
南京到淮阴二百多公里,要四五个小时呢,后来想想算了,再出站、跑出去一圈找商店折腾时间,万一汽车提前开走了咋办?
感觉又不是太饿,算了吧,晚上到了淮阴,先找苗剑,随便吃点就行。
汽车发动后,拉着长音、摇摇晃晃出了汽车站,沿着中央路、大桥一路、大桥南路、穿过下关区钟阜门,迤逦就蜿蜒就出了南京城。
那是我第一次坐长途汽车,又是第一次乘坐汽车穿出南京城,沿街街道、树木、景观如过电影似的纷纷后撤,而我此行去向又是朝思暮想的淮阴,她读书的地方,心情舒畅又紧张,如同一个备考多日的学生,即将迎来阅卷老师的考验,成败在此一举。
汽车出城之后,空间开阔起来,沿路田野、绿化、景观是典型的苏北平原腹地特色,与以前乘坐火车往返学校时,经过的皖北山水河流的景观大不相同,我对窗外的一切抱有极大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