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选角的过程,王导就花费了2年的时间,并且为了给观众新鲜感,拒绝当红明星。
面对王导要全部选用新人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对此,他的回答是“一切遵循神似,从原著出发”。

1983年,王导力排众议,选择在报纸上发布剧组照片演员的消息,为得就是找和原著相似的演员。
最终,主创团队153人集合完毕。
王导看挑选角色只看外形,不在乎演技,
为此,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培训班,教表演经验差的演员如何演戏,还给女演员们培养书法、抚琴、诗歌,注重内在的提升。
据说,当时在第一期培训的时候,仅仅40天就花费了9万,要知道当时可是80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费用。
剧组的所有的人在工作时都很投入,很认真。

也正是有剧组这种匠人的精神,每个演员才会无比的贴合原著,每个靠角色才会成为经典,才过去几十年观众们仍然念念不忘。
除了选角,剧组在拍摄的选择上,也是颇费功夫。
剧组前前后后真材实料的搭设了大观园、宁国府、荣国府,以及大大小小的街道,为得就是将原著古风古调的韵味体现出来,给演员和观众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剧中的配乐也是经典。

1984年,央视著名音乐编辑找到王立平,想邀请他为本剧创作歌曲。
他也是丝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因为他是一名红粉。
为了创作出符合影视作品的歌曲,他主动的找到了王导,二人讨论歌曲的基调。
历时四年,他创作出了13首歌曲,最耳熟能详的当属《葬花吟》。
在接受采访时,王立平表示“我创作的时间,就没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那段时间,他总是时刻保持着“备战”的状态,一旦有灵感或听见有什么好的旋律,马上从兜里掏出纸笔开始记录。
单单一首《葬花吟》,就花费了近2年的时间。
人物多、歌曲多、服装更多。
据传,当时的衣服数量已经接近3000套了。

根据网友不完整统计,林黛玉有40多套衣服,薛宝钗有30多套衣服,而大管家王熙凤更是高达70多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