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被诟病许久,今年尤其激烈。
前阵子的古装丑男,就掀起一波童年经典的反向安利。
审美降级,似乎已经成了古装剧一个现象级问题。
若往深了挖,一篇文章恐怕难以道明说尽。
索性就只看最直观的一点:像不像。
还记得前些日子看《嘉南传》,看得飘一脸问号。
女主姜保宁(鞠婧祎饰)好歹也是自小在深宫长大的嘉南郡主。
结果,动不动就坐桌子、靠柱子。
走起路来,甩手晃肩,蛇形走位。
连旁边的婢女都比她像大家闺秀。
唉,又一部披着古装皮的现代剧罢了。
小成本古装剧,尊重观众智商的良心精品,有,但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粗糙的服化道和半永久棚拍。
而大 IP 古装剧,画面制作虽有看得见成本的精美。
但似乎背负的期待越高,越容易落入选角不适配的窠臼中。
一言以蔽之:古装剧没有了 " 古味 "。
更糟心的是,这样的古装剧,越骂,越火,越多。
好一个虚假繁荣的古装市场。
前阵子古装丑男被嘲出圈,我们常感古装市场日渐式微。
而所谓古装丑男,身上似乎都有一个通病——
割裂感太重。
这种割裂感体现在演员与古装扮相上。
先来看看适合古装扮相的长相需要具备什么 " 硬件 "。
概括起来,大致就是一个 " 正 " 字——
长相周正、脸型流畅、五官量感正好,且骨量充足。
最典型的古装男神,比如," 天涯四美 "" 南焦北古 " 等,大多符合上述条件。
对称度高,是适合古装扮相的重要条件。
而反观现在被诟病的古装男演员,大多就是败在 " 正好 " 二字上。
不是脸型太长,就是线条凹凸太过,不够流畅。
比例失衡,五官量感过大或过小,也会破坏这种美感。
比如,眼睛立体度不够,需要暗黑系眼影来凑的于小彤。
说来怪可惜的。
少年时期的于小彤五官量感虽小,但脸型流畅收窄,搭配起来量感适中。
而长大后脸部骨量变大,五官量感却没变,导致脸部留白太多,太小家子气。
加上浓墨重彩的一撇刘海后,实在惨不忍睹。
五官量感小还有一个例子,邢昭林。
脸型不流畅,且五官量感小,只歪不正。
但,是不是骨骼感重就好呢?
也不是。
量感太重、下颌过宽,一样产生反效果。
比如杨祐宁,宽下颌、五官量感过大,豪迈粗犷,哪有古装美少年的样子。
而我们常说的古装美男,既有相貌上的共性,气质上也有古典味。
文弱书生如公孙策(任泉饰),眉眼温和、书卷气十足。
脸部骨量充足,中和了五官带来的柔美。
病娇美男如欧阳明日(乔振宇饰),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