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不好这点,古不古,今不今的,古装剧原有的魅力就会被大大削减。
粗制滥造,随意糊弄,白白浪费了这一剧种。
近几年古装剧频出,却难出高质量爆款,古装市场日益疲软。
不仅是古装扮相和仪态拖了后腿。
更在于,很多古装剧成了流水线产品,同质化严重——
造型逃不过 " 披发、中分 / 丸子头、纱裙、素簪 / 发冠 " 四件套。
剧情烂俗梗也被不断重复使用:
罚跪必下雨、女主摔倒永远能被男主拦腰抱住等。
张卫健在一场演讲中讲述古装剧惯有套路
就算是翻拍前人佳作,也一样被吊打。
不光造型降级,就连那些个性鲜明的经典角色也变了味。
还是那部《花好月又圆》。
从造型、角色、剧情、拍摄场景,全方位把《上错花轿嫁对郎》拉下神坛。
原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李玉湖和杜冰雁的造型设计。
造型为角色性格服务,一个灵动,一个端庄,一张同框图便一目了然。
到了翻拍版里,对标杜冰雁的郡主陆英瑶(孙安可饰),造型上肉眼可见的寒碜。
而对标李玉湖的小丸子(李庚希饰),依旧是极简编发和廉价发饰。
造型敷衍得出奇一致,角色的身份和个性更是无从显现。
除了造型拉垮,人物也集体降智。
原版中杜冰雁外柔内刚,既能舞文弄墨,又能千里寻夫。
而翻拍版则是把她塑造成无脑 " 花瓶 "。
发现自己被土匪带入营地,不是沉着应对想办法出逃,而是大张着嘴、嗷嗷哭了起来。
办法倒也不是没想过,结果憋了一夜,第二天竟直接向土匪求放过。
作为观众,除了感慨又一部经典被毁之外,只能祈求翻拍剧别对自己的白月光下手。
可,比一部经典被毁更令人窒息的,只有下一部经典。
按理说,翻拍剧虽难以超越经典,但珠玉在前,即使照葫芦画瓢,也不至于全面降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这也正是当前古装剧的吊诡之处——
拍摄条件提高了,质量反倒跟不上。
选秀落幕,古装剧成为新晋造星厂。
每火一部,准能捧出新流量。
古偶剧、仙侠剧捧出的流量多了,古装剧也就成了一夜爆红的流量密码。
随之而来的,是古装剧沦为了可复制的快速消耗品。
铁打的造型和人设,只为捧出流水的新流量。
可当捧新人、吸流量成为古装剧的主要目的时,花在打磨剧情和角色上的时间以及创作空间,势必被挤压。
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营销,并以此转移公众,对模式化古装剧的注意力。
这种功利浮躁的风气,无疑破坏了古装剧市场的生态。
也正是在这种模式化运作下,古装剧才成了古装丑男的培养皿。
对演员来说。
自身与古装扮相的不适配,终究受限于硬性条件。
而仪态上的不足,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将演员与角色气质上的 " 不契合 " 变成 " 相融合 "。
然而,在当前虚假繁荣的古装市场下,却没人愿意花这个 " 笨 " 功夫。
慢工才能出细活。
当年一部《红楼梦》,光准备就准备了一年。
87 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
而现在。
求量不求质的流水线古装剧,充其量收获一波粉丝集体狂欢制造的,言过其实的吹捧外,还能获得什么。
并非飘厚古薄今。
只是看到曾经经典频出的古装剧,如今只能沦为捧人工具。
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