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集,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被称为「开局高能」。
从无辜大学生,到杀人嫌疑犯。
只是一夜的功夫。
紧凑的剧情,与铺陈的各种细节。
让人浮想联翩的同时,又将整部剧的悬疑氛围拉满。
而在剧情的安排上,又是相当的反套路。
按照以往,接下来一个「人畜无害」的好学生拼命洗清冤屈。
《某一天》偏偏不是这样。
几乎所有人都死死认定金贤秀就是那个凶手。
就连律师也不关心他究竟「杀没杀人」。
正如申钟汉律师第一次跟金贤秀见面时就交代:
「无论别人问什么,你都说不知道。」
而不是说「我没有杀人」。
发现了吗?
在这里,事实真相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让司法、让旁人相信他口中的「真相」。
而「真相」是真是假。
无人在意。
看完前两集,也许有人会感到剧情似曾相识。
实际上,《某一天》正是改编自经典英剧《司法正义》。
后者获得过英国学院奖。
至今,豆瓣分数高达8.8。
这回的韩版也不是第一次被翻拍。
早在 2016 年,美国就改编成了《罪夜之奔》。
豆瓣评分8.7。
尽管在不同版本里,很多细节进行了调整。
但有一句台词从来没变:
「他们编他们的故事,我们编我们的故事,而法官会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故事,这就是审判。」
故事,可真可假。
而司法审判,也是如此。
这正是《司法正义》比一般罪案剧更高级的地方。
它大胆地指出了司法程序中的最大悖论——
司法正义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冲突。
当所有证据都指向嫌疑人,所有程序也按照规定走了,那么最后就一定没有冤假错案吗?
显然,答案不是绝对的。
真正的罪人很有可能依然逍遥法外。
正如律师交代给金贤秀说的那样:
「事实和司法正义,这里不存在那种东西。」
「什么被认定为事实,对我有利。」
比起事件真相,大家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想看到的「真相」。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靠「上帝视角」洞察一切。
但剧中角色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他们只能在自己主观角度给出自己的判断。
剧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
在抓住贤秀后,警方对两个警察分别录了口供。
一个警察说:
「看到他的眼神很涣散,看起来很危险。」
另一个警察说:
「他问我,那个女孩死了吗?」
这两位警察说谎了吗?
并没有。
恰恰相反,他们所说的这些,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看,都是正确的。
再加上此时贤秀已经是头号嫌疑人。
因此他们眼中的贤秀,就是危险分子。
至于贤秀一直所说的「真相」。
除了他自己,根本没人关心。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被做了「有罪推定」。
大家只要将他定为「有罪」,走完「程序正义」的流程,就好了。
类似的情节,其实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比如网飞之前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
就讲述了一个无辜的人,落得蒙冤入狱几十年的悲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