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杀人犯》
再比如日本电影《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主人公无缘无故背负上了「电车痴汉」的罪名。
为了恢复名誉自证清白,他顶着社会各界的压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上诉之路。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还有之前的「张玉环案」。
1993 年,江西一个小村庄两个小孩被杀害,同村人张玉环成了嫌凶。
经过 8 年的司法审讯,张玉环被判死缓。
在蒙冤坐牢 26 年后,他才重获自由。
如今回看当年的审判程序,更是漏洞百出。
比如证据根本无法跟张玉环联系起来。
再有张玉环遭到过刑讯逼供,两次有罪供述存在明显矛盾。
既然问题这么多,那么为何当年还能判处重刑?
因为两条孩童的逝去,深深触动了人们脆弱的内心。
而偏偏张玉环,就符合那个「加害者」的形象。
无人关心他是否有罪,大家只想看的有人被判有罪。
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对一个「罪人」嗤之以鼻时,可能会让我们罔顾事实。
倘若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
我们所知道的「罪人」,可能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
至于这究竟是不是真相,我们并不会去深究。
这便是前面提到的,人们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编故事」才成了司法审判中最重要的部分。
说得对不对,不重要。
说得好不好,才有用。
要清楚,司法所追求的正义从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惩恶扬善。
后者讲究快意恩仇,前者只认可信证据。
而所谓的「正义」,在不同人眼中也都完全不同。
而在《某一天》后面的故事中,这场漫长的司法审判无疑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锒铛入狱的大学生,能在监狱里活下去吗?
看似不正经的律师,真能帮他洗清冤屈吗?
执着于判罚的警察,还会使出其他狠招吗?
后面的剧情,鱼叔就不做剧透了。
相信大致上还是会跟原版保持一致,细节上略作调整。
如果没看过原版的话,相信后面的发展定能让你感到天崩地裂。
我们都想获得一个绝对公平的判案。
不愿看到一个坏人逍遥法外,也不愿看到一个好人蒙冤入狱。
但现实往往有着诸多无奈,让我们感到事与愿违。
毕竟这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理想的法律,和绝对不会犯错的人。
司法制度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在努力朝着那个理想的司法制度,不断靠近。
正如罗翔老师的一句话——
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要相信,它是存在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