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可寄托情感的男性,只有来店里喝酒的客人,可这些会去享受陪酒服务的男人,又怎么可能靠谱?于是所有人都在情感的浮沉中清醒地沉沦。
在这三部中,《华灯初上》的争议性更大一些,一些批评认为这些陪酒女明明身陷风尘还只为男人你死我活,格局太小,因此豆瓣评分回落在 8.0。我却觉得基于时代与人群的设定,这种刻画真实到有点残酷。2 三部剧,都好在哪儿?说起来,《爱很美味》听起来最寻常。它没有太狗血的剧情,没有特别新鲜的梗,没有自带流量和关注度的演员,也没有一句话就能拉人入坑的剧情线——这可能也是这部剧目前播放量不温不火的原因。但它最大的优点,是每一个环节与细节的妥帖,恰到好处的妥帖。每个角色是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走出什么样的感情线。剧情发展人物关系台词口吻的戏剧程度都在刚刚好的程度,不多不少。再少一点会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多一点,就脱离了可贵的真实感,走向悬浮。
三个演员也非常适合自己的角色,李纯看起来就像满腹心事不欲人知的别扭与难搞,王菊浑身写着火力全开用力过猛,而张含韵本人就一副娇滴滴好说话的美女样貌。选角贴服,已赢了一半。(有人嫌弃这个剧过于贴近现实的打光和滤镜,我想说大家不要被虚假喂坏了品味)
《酒鬼都市女人们》的出色,有这一类优秀韩国作品的共同之处:它们首先有一个很棒的点子,然后会用有看点的人设和绝佳的氛围感把点子发挥到极致。
而酒鬼这个概念,指向的是日常苦闷之上的那一点点癫狂和恣意。是" 去他妈的不如喝到挂 "。
所以哪怕滴酒不沾如我,看到剧中三个女人每晚喝起来的那个氛围,都有一种强烈的嗨感,仿佛自己也跟着剧中人一样,在片刻欢愉中忘掉了生活的烦扰,扫掉白日的积郁,享受放空的快乐,给明日的自己以勇气面对 X 蛋的生活。
它把所有都市病都抓来做剧集的情绪入口,然后用放纵提供舒缓,自然得到无数共鸣。观众仿佛喝了一场大酒,但又没真喝——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华灯初上》的动人,在于久违的底层视角。我有多久没看过一部一线制作的剧集,去凝视那些活在中产视角之外的人群?
虽然把年代设定在距离当下较远的 1980s,但在女性处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这种温柔的凝视,依然有意义。
陪酒是不光彩的职业,但当观众随着剧的视角,把目光落在每个具体的陪酒女身上时,就能体会那些不光彩背后的血泪与辛酸。
这些因为不幸遭遇而无法以社会认同方式谋生的女人们,将人生仅存的希望,寄托于同样虚无缥缈的东西——爱情或彩票。这样的饮鸩止渴,最终酿成惨案。
观众会随着剧情产生自然的疑问与思考,在她们的处境下,如何能活得更好?答案既指向个体抉择,也指向社会系统性问题。3 三部剧,有什么共性启发?内娱女性群像剧进入了井喷期,但水准之良莠不齐,我们之前也。这三部优秀的剧集,虽各有各的胜出之处,但也能给女性群像剧一些共性启发。首先,它们均有清晰且抓人的主线。群像剧,意味着主角众多,戏份分散,那么主线的设计与呈现就非常关键。《爱很美味》里,牵着观众一直看下去的悬念,是三个主角的情感走向。开篇就交代三人的情感危机:一个老公出轨在办离婚,一个男朋友嫌自己太能干闹分手,还有一个遇见了自己喜欢的类型,对方却好像对自己不太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