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安小鹿 图丨来源于网络
上周有条新闻:香港演员陶大宇,最近频繁在内地商演。
这本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看了下他演出的地方,基本都是非常毛坯的 " 县城大舞台 " 场地。
围观的人不太多,但他还是唱得十分卖力。
曾经的陶大宇,是 TVB 数一数二的黄金小生,面容英俊、演技过关。
《刑事侦缉档案》、《大时代》、《壹号皇庭》…… 每一部都是当年的现象级电视剧,剧情和人物都是 70、80 后们的共同回忆。
结果当年红遍香江和内地的一线明星,现在居然只能在这些三流商演现场来回打转。
还要被港媒嘲笑脸下垂又五音不全 ……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邵美琪。
年轻时是绝对的大美人,还带点当时很流行的混血氛围感。
至今都觉得,她在《第三类法庭》里的样子,放到现在来看,也是直接可以立刻 Copy 穿出街的时髦。
她饰演的女主海怡,一度成了 " 蛇蝎美人 " 的代名词。
结果这几年只要邵美琪一露面,不管是私下出街还是参加正式活动,都免不了要被奚落几句 " 身材走样 "、" 油腻大妈 "。
和黄金期的自己对比,整个人从外形到气质,都变了。
和内娱相比,香港艺人尤其在 TVB 工作的,很多情况下真的就只是 " 打一份工 "。
别说动不动月薪几千的新人了,许多老戏骨的年收入也没有内地小明星一部片酬高。
收入跟不上的同时,港剧港片的整体水平还有审美,也在连续下滑。
当年 " 群星打架 " 的画面再也看不到,TVB 台庆和港姐选美,都 Flop 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要知道,90 年代的港剧里,就已经随处可见现在的 Vintage Chanel。
各种大牌包包和时装,也经常出镜。
过生日买的生日礼物,是 Prada 三千块的皮夹;日常护肤也可以随手买 300 块的洗面奶用。
因为 80、90 年代,正是香港经济最繁荣的时间。作为 " 亚洲四小龙 " 之首,也反映在文化娱乐领域。
但最近十年再看,各大一线奢牌都开始把店面开到内地,国际秀场也多选上海为首发地而非香港了。
Louis Vuitton&Prada 大秀均在上海举办
曾经引领潮流风向的 " 港潮 ",慢慢也成了一种审美上的怀旧。
毕竟,一些过于花里胡哨的堆砌,有时候真的很难欣赏得起来。
所以,我们越来越怀念 80、90 年代的各种港剧和港风美人们。
港风文化的形成
每一种审美风格的诞生,都一定是有迹可循的。
说起港风审美,就不得不提到,经常被拿来对比的 " 昭和风 "。
70 年代正是 " 昭和时代 " 的黄金期,他们吸收当时最前沿的欧美时尚文化后,结合本民族的柔和温婉特点,衍生出独特的 " 昭和风 "。
高仓健、山口百惠、木村拓哉还有工藤静香等人气艺人,都在那个年代绽放光彩,对整个亚洲审美也影响很大。
但是从 80 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又开始下滑起来,而这时候迅速崛起的,就是我们的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