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怡敏的深层意识中,传统父权意识的内在化达到顶峰。
社会环境对同性恋群体本就不够宽容。
为了不沦为同学眼中的异类,她只好选择装作 " 正常人 " 的样子,对真实欲望进行自我阉割。
曾经,迫于传统大家长制下的规训和世俗的眼光。
少女怡敏对真实的自我欲望,来不及确定,也不敢确定。
而 15 年后,她选择和异性恋爱,结婚生子。
以安全的、能被社会所接纳的方式生活。
但那个不断挤压她个人空间的家庭,也化为一副新的思想枷锁。
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代表着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一旦寻求自我的满足(即,和亭亭约会),就是一种失责的表现。
因此,当老公提醒她忘记给儿子小哲做饭时,怡敏的第一反应是愧疚,是下意识地道歉。
从小到大,怡敏都在家长和社会的期待中长大。
为了不负期待,她屏蔽了内心真实的声音。
久而久之,也变成一具悬浮着、忘却自我意识的疲惫躯壳。
年少时,她为数不多、也是真正意义上遵循自我的想法,是对窗边高脚椅的美好幻想。
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想象。
可长大后,两耳不闻家务事的丈夫,和亟需陪伴照料的自闭症儿子。
慢慢磨灭了她对窗边高脚椅的记忆和幻想。
当她一头扎进工作和生活的漩涡中。
所有人听到的,是她那句熟悉的口头禅:没关系啦。
却只有亭亭听出了这三个字背后的勉强:
怡敏的每一次没关系,并不是真的没关系。
直到亭亭的再次出现。
带来了怡敏心目中的 " 窗边的高脚椅 ",也唤醒了怡敏的本我。
就像同名主题曲的一句歌词:
那是生的渴望,必须要靠近你
对于亭亭来说,十五年如一日的深情,是出于本能的靠近和追逐。
对怡敏而言,亭亭又何尝不是她重生的渴望?
破茧成蝶
比起异性恋。
同性恋情为了对抗世俗偏见,多了些一致对外的惺惺相惜,精神连结更为紧密。
情感表达也更隐晦。
学妹在学姐家发现应援棒,后来就有了球赛上的 " 偶遇 "
但《花香》的成功,是让这段感情的展现,既是性别的,也是超越性别的。
它拍出了女性恋人情感的微妙、多变与细腻的质感。
也展现出一段感情的纯度。
让我们相信,同性相恋也同样美好;
同性之间的相互救赎,也同样动人。
比起怡敏和亭亭两人推拉式的甜蜜与羁绊。
更打动人的,其实是两位女孩对自我的正视、成长与勇气。
学生时代的亭亭,无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只是疑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好?
反观怡敏。
和亭亭在一起后,怡敏自我和责任之间的天平开始动摇。
出门前被丈夫提醒忘记准备儿子的饭。
原来的怡敏,一定会出于责任感,放下包去做饭。
而现在的她,却在愧疚过后,提出来让丈夫做。
遭拒后,直接让他叫外送。
从丈夫的惊讶表情,几乎可以断定,这是怡敏第一次提出 " 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