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专辑一出来,老板差点被他气疯。
五、
这张专辑通体黑黢黢的,而且歌手刀郎的表情也很 " 沉重 "。
老板见到后,表情很难过:我特么一卖西点的,就是搞甜甜蜜蜜的东西,你给我整一个这么晦气的玩意儿,你让我咋卖?
果然,这张专辑只发行了 2000 张,还没卖完 ……
但刀郎并不气馁,他每天都泡图书馆,外出采风,研究音乐。每天写三四首歌,一年写了 1000 多首,这极大地提高了刀郎的创作能力。
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创作状态时,任何事物都能给予他灵感。
2002 年的一个黄昏,天空突然飘起雪花。刀郎的工作室就在乌鲁木齐 8 楼 2 路车站旁边,他从工作室出来,看到维族女孩在雪中等车,一身红衣格外鲜艳。
" 这可是 2002 年的第一场雪啊!"
人群中有人喊出这么一句。刀郎脑中忽然迸出一段旋律,赶紧回到工作室写下来,这就是后来那首《2002 年的第一场雪》。
2003 年,父母到新疆看望刀郎,和刀郎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
那天晚上,刀郎吃完饭照例去酒吧上班。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己跟贫民窟一样的房子,忍不住流下两行清泪。
刀郎想:自己追寻音乐理想,父母、老婆和孩子却跟着受苦。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我带给他们一点点快乐了吗?我太自私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3 个月后,刀郎推出了专辑《西域情歌》,在新疆很火,一个月销量达 30 万张。
公司想趁热打铁,多赚点钱,就打算让刀郎去翻唱老歌。但刀郎不同意,说如果不让唱原创的话,他宁愿不唱。
争执了几天,最后,公司决定一半翻唱一半原创。
不料就这样,竟然催生了刀郎的 " 封神之作 "。
六、
2004 年 1 月,33 岁的刀郎发行专辑《2002 年的第一场雪》,其中有 3 首歌至今广为传唱,它们是:《情人》《冲动的惩罚》《2002 年的第一场雪》。
一开始,公司只在新疆推广。后来将唱片拿到广州,销售商一看专辑封面,这歌手没有照片没有资料更没有名气,感觉没法卖 ……
刀郎的公司就说:你只管卖,卖不掉的再给我退回来。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刀郎凭借低沉沙哑、饱经沧桑的歌喉,和叙述性、画面感极强的歌词,迅速火了起来。
这张专辑正版销量达 270 万张,其他渠道销量超过 1000 万张,被誉为 " 唱片业拯救者 "。
刀郎走红的方式很特别,他不是靠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曝光,而是靠口耳相传的 " 野路子 " 火起来的。
一时间,满大街都是 "2002 年的第一场雪 "" 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 "" 你是我的情人 ",只要每天在音像店放一个小时刀郎的歌,顾客就会掏钱买唱片。
有相关从业者说," 如果某些歌曲被发廊或是服装店认可播放的话,那基本就是深入民心了。"
随着 " 刀郎 " 的热度越来越高,还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这种神秘感,引起了广大吃瓜群众的好奇心。
有人说刀郎属于 " 见光死 ",也有人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这号人 …… 总之,跟刀郎沾上边的,都有可能是新闻猛料。
那段时间," 刀郎是谁 ",成为一个神秘的 " 未解之谜 "。
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冒名顶替刀郎 " 出山 ";还有人蹭热度出书;酒厂、制衣厂、避孕药也跟着凑热闹,用 " 刀郎 " 命名 ……
那一年,刀郎和媒体都很疯狂。甚至有人说,这特么简直就像小说里的情节,拍成电影都嫌假。
其实,刀郎一点都不神秘,他在那些所谓主流音乐圈子里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
七、
主流音乐圈认为," 刀郎现象 " 是媒体恶意炒作之下,造成的一种虚假繁荣。无论专业性还是歌曲本身,刀郎都跟罗大佑、崔健的那些经典,有着天壤之别。
北京流行音乐圈子里,甚至有一半人对刀郎的走红表示愤怒、不解或者故作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