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做藏语区电影的德格娜,作品稍微文艺、节奏稍微缓慢了一点,被诟病"太旧了没人看",似乎电影革新的大旗,全倚仗文艺片导演去扛。
而王文也拍的绝症小女孩,除了正能量的皮,剧作结构、人物关系、视听语言无一不老套,竟然被陈祉希捧上了天。
太多驰名双标的名场面,她姐实在数不过来,羞辱感最强的一次,是看完韩雪的短片。
外卖小哥住上海大平房,爷爷重病,却因孙子有单要派,没告诉他……上等人拍底层故事的傲慢和自我感动,看得人出离愤怒。
当韩雪反过来质问"为什么不能共情她真实的个人体验"时,那强烈的荒诞感,这才应该拍成电影。
这作品比毕志飞的更差。但是毕志飞就是来当炮灰的,他一轮游了,韩雪还是重点栽培对象。
毕导上够热搜,他的价值就用完了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对节目组来说,电影的评价标准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冲突,有爆点,要让普通影迷、专业影评人、导演制片,甚至屏幕前的你,全都愤怒起来。
流量为王、黑红也是红,这点《导演请指教》属实玩儿明白了。
于是乎,综艺镜头肆意放大演艺圈的名利场。
一群什么作品都没有的流量演员,在导演曾赠选角时,挑挑拣拣、挖空了心思拒绝。
但凡了解一下"坏猴子计划",就会知道曾赠其实是最应押宝的黑马。
更有甚者,预告直接"诈骗营销"。
张雪迎参演新版《大话西游》,预告截出wink镜头,与朱茵最经典的眨眼放一起拉踩。
本以为她多么东施效颦呢,看正片表现挺好呀。
看隔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每次都又哭又笑,快乐与感动齐飞;而《导演请指教》之聒噪,一锅乱炖,哪次看完不脑门疼。
滑天下之大稽的名场面太多了,但她姐最记得的,是一个小细节。
影迷指出王文也的作品,场景设置和人物形象都非常悬浮,不是一个会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但王文也不以为意:
"我不认为电影一定要非常写实,我不想搞得很苦情。"
我们值得更好的
一切都能解释清楚了。
这是一个不被看见的小演员,拿到最小的角色,都一定会做人物小传的时代。
但也是一个资本选中的导演,被众星捧月,却觉得剧作悬浮不是问题的时代。
于和伟是这样安慰那帮喜剧演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