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提什么腰部演员,大家都是从脚开始的,脚下的尘埃掩埋不住金子的光芒。"
这是一句感人肺腑的鸡汤,但这次她姐不能赞同。
目光即权力,当资本的目光永远投向更有流量、更有话题的那波人,"金子般"的演员又有几个经得住这样熬呢?
蒋龙说,他算混得好的了。
"很多女同学毕业后都结婚生子了,有个女孩正好开了个密室逃脱店。还有个男孩,就在附近开食堂,想离这行近一点,经常叫我们过去吃,免费。"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证明了这里的人。
看清前路惨淡却依然无畏地追梦,他们真诚,热爱,抱团取暖。
同时《导演请指教》也揭露了这个行业。
流量拜高踩低、演员带资进组、产品住进热搜、宣发诈骗营销、评价标准坍塌……
但,从观众角度来讲,这两个综艺里最大的两处不同是——
一个把编剧请到了台上,他们更尊重创作;另一个让骂战成为主角,他们只关心炒作。
一个让她姐了解了什么叫sketch、漫才、独角戏、默剧、狗坨子喜剧、"陷阱"喜剧、物件剧……
另一个除了正能量和商业类型片之外,文艺片、黑色电影、实验电影都会遭受更多的否定。
于是乎,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艺市场,答案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
资本更加尊重创作。
为作品服务,而不是话题。
观众更加拥抱多元。
为作品花钱,而不是商品。
最近发生了好多事。
电影院上映了两部不错的电影,恰好都是关于"拍烂片"的。
一部文艺片叫《野马分鬃》,但上映9天票房1100万。
一部商业片叫《扬名立万》,票房不错,主创万合天宜,也就是"万万没想到"的团队。
但他们从土豆网发家做到电影,花了十二年。
好的作品,要么根本无法被看见,要么从籍籍无名走到聚光灯下,要付出太多太多的沉没成本(无论是资源还是时间)。
前阵子有两个为大众熟知的奖项也有了新动静。
金马奖颁奖了,45岁的张震陪跑30年终于拿奖。
但他说为角色减重12公斤,都是演员的本分,最后他感谢了去世十四年的杨德昌导演。
金鸡奖公布了提名,看了下提名名单。
必须要做出改变了,我们值得一个更好的文化世界。
监制 - 她姐
作者 - 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