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比别人慢了大半拍,那时候的黄渤,浑身上下都萦绕着一股不安感,他开始拼命地往前 " 跑 " ——
同样的作业,老师让交一个创作思路,他总是会想六七个;
排小品,他会较真到最后一刻,把排练时间塞得满满当当,恨不得 24 小时当成 48 小时用 ……
他不怕对自己狠,但他怕一个晃神,好不容易看见的、眼前的路又消失不见了。
图源:《人物》
离开校园,进了剧组,这狠劲依然没减。
拍《斗牛》,他很多镜头都是和牛在一起的。
可偏偏动物的状态最不好把握,没办法预测什么时候它能完全按照镜头的需要动,黄渤只能一次次集中精神地演,让导演结合着镜头挑。
最多的时候,一场戏他拍了 138 遍。
整部戏拍完,他磨破了 38 双鞋。
到杀青那天,他像是松了一口气,整个人坐在车里号啕大哭。自己先里里外外扒了层皮。
图源:《斗牛》
这股劲没白费。
因为这部电影,黄渤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影帝奖杯。
台上的他意气风发,哪里还能看见曾经那个有点迷茫、有点无措的普通 " 路人甲 " 的影子呢。
图源:黄渤凭借《斗牛》金马拿奖
只是回过头来看,在黄渤这出普通青年逆袭的戏码里,哪有什么传说中的金手指。
这一切,分明是他自己靠着这点狠劲一步步拼杀出来的。
下一个 " 黄渤 "?
拿完了影帝的黄渤,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
看他怎么拍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就知道了——
从 2010 年构思到 2017 年拍完,剧本就改了几十版;
剧本定完,选了拍摄的小岛,究竟用岛上哪个山头,他也要一个又一个自己爬上去看看;
拍完了,开始剪,一剪又是一年。
依然是那个肯下苦功夫,甚至笨功夫的黄渤。
图源:《一出好戏》
他分明可以参考一些其他跨界转型的人,选一个看起来更「省力」的方式,比如做拼盘式喜剧。
拿《一出好戏》的演员配置来说,完全可以轻松做到。
毕竟演技在线的女神和男神、喜剧强手、顶流艺人 …… 汇聚了个全。
可他半点没糊弄,真尽力搞了一出好戏,80 多万人参与评分,最后稳在了 7.1。
图源:豆瓣
很多网友评价,这部戏及格线之上,不是没有瑕疵,但是分明能感觉到黄渤的真诚。
他甚至还保持着一种下意识地警惕:" 我现在做到这个地步,更知道应该如何弯腰屈膝而行。"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每位导师要负责一个社团。
不忙的时候,他会和参赛选手一起在会议室里开创排会,开到很晚,
图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他甚至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故意给自己找罪受,比如去演话剧版《活着》。
他当然清楚这背后的风险,这是一个被葛优演到深入人心的著作,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招来一片骂声。但依然还是决定去尝试。
这或许才是观众格外偏爱他的原因: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演员作为一个职业,应该呈现出的标准和范式。
情商、演技、人品当然很重要。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他会尽自己的努力,把交到他手上的拍摄作品完成好。
他尊重演员这个职业,愿意狠下心去打磨,去突破,不敷衍观众。
但我们爱他,又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合格的、真诚的艺人。
还因为,我们从黄渤身上,也分明看见了很多普通人的影子。
拿着一本本 " 路人甲 " 式的剧本,试图往外冲一冲,闯一闯。
失败了,那不妨看看黄渤。
一个普通的路人甲,如何一次次承受着生活的冷水,每天往前多走了一小步的。
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如黄渤一般——
上演一个自己的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