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是 2 块钱
没想到一经推出,市场的反馈大大超出预期,到了 2004 年,国内个性化彩铃的用户注册数量就超过了 2000 万。
彩铃成了当时音乐成功的一种证明,一首歌火不火就看它有没有被做成彩铃。
作为彼时重要而少有的流量变现方式,彩铃直接催生了一类 " 彩铃音乐 " 和 " 彩铃歌手 ",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现象。
彩铃音乐有什么特征呢?受制于时长,所以只能火几句副歌,那旋律必然力求抓耳洗脑,歌词一定要求简单无脑。
创作歌手金志文在 2007 年发过一首歌叫《左眼皮跳跳》,就是非常典型的 " 彩铃音乐 "。
后来金志文在一些节目中也表示对这首歌的感情很矛盾,一方面的确是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创作动机中的确有对彩铃的谋合。
从彩铃时代回看这张年度十大热歌榜单,这种转世还魂的感觉更加强烈了。
《执迷不悟》《千千万万》这一类的伤感情歌就像是《求佛》《秋天不回来》的换皮,《白月光与朱砂痣》就像是另一种口吻的《老鼠爱大米》,就连上过春晚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也像是《喀什葛尔的胡杨》的续集。
曾经人们看着彩铃下载排行榜听歌,如今人们看着热门短视频搜歌,好像并没什么区别,时间仿佛被折叠了。
直到短视频歌手们走上舞台演绎十大热歌的串烧,这种折叠感才被稍稍打破。
· 因为大家只听过副歌,所以只能副歌串烧
人们在彩铃时代绝对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能把一堆彩铃捆在一起放上舞台,成为一个正式节目。
人们也更不会想到,有一天彩铃能够在华语音乐颁奖舞台上的某个榜单里 100% 霸榜。
当这些短视频歌手用令人捉急的唱功演绎着令人尴尬的作品,颁奖晚会直接让我梦回 2008 年的 KTV 大包间。
一种荒诞的感觉终于迎面而来,人们感叹:华语乐坛终究是倒退了。
而我之所以说华语乐坛并非倒退而是穿越,是因为华语乐坛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
华语乐坛在兜圈。
· 林俊杰在 2004 年的预言
有屠夫的地方就有肉联,有商人的地方就有商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乐坛。
· 华语乐坛不一定姓 " 华 ",但肯定不姓 " 抖 "
而自打这个概念形成之后,华语乐坛每隔几年就会被说完蛋了。
2000 年前后,四大天王所引领的大抒情向传统芭乐时代结束,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为代表的多元创作时代开启时,有人说华语乐坛完了。
2010 年前后,当以周杰伦、孙燕姿等为代表的唱片音乐巨头式微,由许嵩、汪苏泷、徐良等拉开的网络音乐巨头时代来临时,有人说华语乐坛完了。
再到 2014 年后,彩铃歌曲和网络歌手都不再被提及,移动流媒体音乐随智能机一起大行其道,这时候,有人仍说华语乐坛完了。
大家的本质目的是希望华语乐坛死而复生,但华语乐坛给人的观感却似乎总是死而不僵。